传统文化有在朝在野之分。而民间信仰的歧义性又形成了民间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交错。中国民间信仰没有固定的拜式,草木皆可为神,随处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信仰。人类学家把文化传统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大传统就是社会的主流文化,比如儒家文化在传统社会就是主流文化。小传统主要是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大传统和小传统是互动、互补、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时,我们依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寻找到一些大传统的碎片。今天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华裔,他们对传统信仰的坚决,有时比内地还好,有的礼仪大陆已经没有了,可他们还在继续。中国文化有令人自豪的不间断的文化传统。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文明不间断的有功之臣。
但我们也要看到,清朝中叶之后,中国发展落后于世界文明。我们有汉朝那样的大国气象,有唐朝那样的多元繁荣,有宋朝那样的思想文化高峰,但是清中叶之后中国落后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在世界文明的后面。1911年,帝制解体,最后一个皇帝被赶下了龙椅。以三纲五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也就是传统社会的“大传统”还能继续发挥作用吗?
实际上,晚清、民国以来的百年中国,是自己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走向解体和重建的过程。一百年来一直隐含着、存在着两个真实的问题。一个是我们怎样重新诠释自己文化传统的价值?二是民族文化的重新认同问题。至今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因为从清末到民初到“五四”,长时期唯西方是听,只知有西,不知有东。中国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严重流失,流失到自己不能辨认自己的地步。
香港中文大学的前校长金耀基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年代“不想看”,八十年代“看不见”。因为二十年代,“五四”时期最时髦的口号就是“反传统”,大家都在反传统,自己文化是好是坏都不想看。结果到了八十年代想看传统文化时,却看不见传统文化了。日本人身上的传统文化我们看得很明显,但中国的文化传统在我们身上自己能看见的很少。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特别是“文革”时期,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是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有一两代人是在大传统、小传统齐遭破坏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没有机会接受传统文化典范的熏陶,许多人都是民族固有文化的“缺氧者”。特别是“动乱”时期,提倡学生揭发老师、子女揭发父母、同事揭发同事、街坊揭发邻里,这种全民“大揭发”对社会的基本伦理的伤害是难以想象的,让中国人基本的自尊丧失殆尽。我认为这个影响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成为过去。社会有一些良性的价值是不能随便伤害的。
传统文化重建的三条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做了很多努力恢复传统文化,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长期与传统文化脱节,似乎一时还不能完全找到与传统衔接的最佳途径。人们看到的大部分是比较浅显的模仿和没有来由的怀旧,而缺乏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底蕴。
我认为传统的重建,有三条途径非常重要:一是文本的经典阅读,二是文化典范的熏陶,三是文化礼仪的训练。
文本的经典阅读。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不间断的、深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中国的典籍特别发达,中国很早就有修史的传统,所以各朝各代都留有完整的史书。作为继承传统而言,文本的经典阅读很重要。我的看法是,国学是中国的固有学术,有先秦诸子百家之学、汉代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代的理学等等。过去发蒙念《四书》,我觉得这个传统不应该丢。我提倡读一些“经”,经学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讲的不是基本知识,而是精神指向,讲怎么治国家,怎么做人,是在传道。中国传统教育包含着“传道”。传道是第一位的。但是现代教育已经没有传道,只教书,不育人,这是一个很大的缺失,光有知识,却没有精神归宿。
从六经里面经常可以看到“敬”,我们会说“敬佛”、“礼佛”,我觉得“敬”是带有终极价值的伦理概念,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孔子讲孝,说有人认为能养父母就是孝,但犬马也能养。如果没有“敬”,人对待长辈的态度就跟动物的态度没有差别。真要对自己的长辈表达孝,没有“敬”的态度是不行的。而且敬和诚、信连在一起,无诚则不敬,这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基本价值,有永恒性。我们将文化传统丢失的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敬”。当代文化,“敬”非常罕见。对伟大人物我们缺少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方面“敬”也很少能够看到。另外,敬不仅是对他人尊敬,也是人性的庄严。这个庄严几乎是信仰。如果说儒家思想在信仰问题上有一些折扣,但是“敬”这个基本价值贯穿始终,补充了儒家思想在信仰方面的缺失。
文化典范熏陶。一个文明体国家,在几千年的文明当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文化典范。文本经典也是一种典范,古代的村落、民居建筑,古代历史杰出人物都是文化典范,这些典范对我们的熏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文化礼仪传承。我们过去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但实事求是地说,当代中国,很多地方不够讲礼仪。礼仪这种形式有文化的符号,礼仪的核心还是“敬”,无敬不成礼。礼仪的提倡与重建是文化传统重建非常重要的方面。
所以我觉得百年中国以来,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就处于流失与重建的过程当中。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我们经济实力增强,在文化重建方面的成绩是可观的,当然缺点也不少。所以文本的经典阅读,典范的熏陶和礼仪的重建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世界的中国,也能是中国的中国,不忘记自己的存在。而要做到这点,除了我讲的这些之外,最起码的,我们任何人都要对自己的传统有种敬意和温情。
【大地网责编曹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