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到合肥的公路,是沿着历史上的京广驿道修建的。当年林则徐奉旨禁烟,沿这条路南下。毛泽东1958年来合肥视察,循这条路北上。车队行至合肥境内,毛泽东忽有所思,他问随车的曾希圣:“安徽的省会为什么不设在芜湖呢?芜湖靠近长江,交通方便啊!”曾希圣答:“合肥虎踞皖中,襟江带淮,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的合肥环境优美,城市布局合理别致。”
毛泽东和曾希圣的这番对话,是有缘由的。“大跃进”刚刚发动,“合肥交通不便不如把省会迁到芜湖去”的议论已经由一定的渠道传至中央。而此前曾希圣也有过赴京开会,三里街机场因跑道泥泞飞机无法滑行,改乘火车还须到蚌埠中转的“焦灼经历”。
伟人就是伟人,高瞻远瞩。夜阑秋深,毛泽东挥笔疾书——
曾希圣同志:
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骄傲,以为以为如何?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似较适宜,以为如何?
毛泽东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
毛泽东的这封信,实际上是为省会设在合肥“一锤定音”,“迁往芜湖”之议自此中止。
合肥自秦汉之交置县。康熙初年江南省分设江苏(取江宁、苏州前一字组合)和安徽(取安庆、徽州前一字组合)后,最早提出安徽省会宜设在合肥的是桐城籍的大学问家姚鼐。他曾先后主持安庆敬敷书院和江宁(今南京)钟山书院多年,有时难免会将他熟谙的宁宜二地作一番比较,认为相对南京,安庆背山临江,城池逼仄,发展空间相对有限,而长江仅能通东西,南北交通并不畅达,颇以为憾。环顾省内,他的目光落在了庐州府治合肥。这里位于浩瀚的巢湖之阳,历史上东西地处吴头楚尾,南北有淝水通江达淮,是理想的省城。清嘉庆七年(1802年),《庐州府志》修成,知府张祥云请时在安庆的姚鼐审定。姚鼐阅后欣然作序,序中赞誉合肥:
……地势宽平,原隰雄厚,控扼南北。要言之,安徽大府建牙,未有宜于合肥者也!
按明清时称总督、巡抚为“大府”,“建牙”指树旗。姚鼐的愿望,整整150年后成为人民政府的现实。1952年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正式定省会为合肥(此前清咸丰年间和抗战胜利后省府曾短暂驻合肥)。
毛泽东致曾希圣的这封信,第一次赞誉“合肥不错,为皖之中”,并为其长久的省会地位拍板。该信1992年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合肥”二字手迹在新火车站站房楼上熠熠生辉。50年来,毛主席“钦定”省会平息迁址之议这一经典佳话,激励着合肥人民建设新兴省城豪情满怀干劲倍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