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献君教授在他的专著《人类之治》一书中运用了一个精彩的类比: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汁的味道;同样,学校育人的氛围与环境决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这就是著名的“泡菜理论”。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除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外,还需要环境育人。校园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具有陶冶人、启示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巨大作用。如果学校在酿造“泡菜汁”时注意“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那么“泡菜”的味道一定不错。那么我们应怎样酿造“泡菜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使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具有积极的教育功能,使每位教职工都成为学生的楷模。
一.美化校园自然环境
笔者曾看到这样一个现象,甲班的班容班貌整洁卫生美观大方。不管什么时候都始终保持地面洁净、墙面洁白,可以说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而乙班则是另一番景象,经常是废纸满地。平日卫生就差,特别遇到期中期末考试时甲乙两班学生混编考场,甲班在乙班的学生和乙班在甲班的学生基本相同,但是甲乙两班的地面卫生却仍然如故,显然甲班地面干净也有乙班同学的功劳,而乙班废纸遍地也不单是乙班同学所为。为此我曾分别找过甲乙两班学生做过调查,结果确实如上所述,问其原因,甲乙两班的学生的回答竟然又是近乎一致——“他班本来就这样,”真可谓是“入乡随俗”了。从这一小事,我们不难看出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明显。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也都有类似体会。因此,我们应重视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努力搞好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工作,让校园似花园,三季花香,四季常青,使校园生机盎然,给人以陶冶情操、愉乐身心、传播文明的作用。使环境育人落到实处,让每一处景点每一堵墙壁,每一株花草都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强化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的心理。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打造有“人情味”“人格化”的校园文化。
建设校园文化首先要建设好班级文化。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在校时间的绝大部分是在教室度过的,班级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班级人文环境的营造要讲究“优化组合”和“个性化”,使每个班都有体现自己班级特色的文化建设。都有展示学生特长的平台。象壁报栏目设计不同的班级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如“童年风采”“文化绿洲”“放飞心灵”“人生三味”“奇思妙想”等栏目,让学生轮流定期刊出,及时评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又要重视校园硬件建设对教育观念的体现。首先要使传统的文化阵地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富有时代特色,要求栏目新,内容活,能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心声,展示学生风采,体现时代特证。其次要让生硬干巴的传统标语口号、告示牌等文化形式赋于感情色彩。象“用爱心托起希望、用魅力感染人格、用理想描绘蓝图、用智慧摘取硕果、用勤奋谱写春秋、用科学铸就辉煌、用精诚追求真理、用创新开拓未来。”“愿望是美丽彩虹、行动才能结出累累硕果”“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等等,以这些颇具人文理念的条幅或标牌和图书阅览室中的“您悄悄地走来,带走了无限的知识”这些带有人文氛围的提示,就可以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环境育人功能。
三.优化校园与心理环境。
校园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师生关系是其核心。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又是起主导作用的,这正如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告诫我们的一样,“任何纲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可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人文关系的核心就是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要以高尚的师德向学生倾诉爱心,以朴实谦虚的思想作风影响学生做人品格的养成,以坦诚友善的待人品质影响学生待人品行的养成,以严谨扎实的治学风格影响学生意志品格的养成,以文明规范的语言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以端庄大方的师表风范影响学生品德情操的养成,使老师们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让学生体会教师人格的魅力,敬佩教师品德高尚,模仿教师的师表风范。
四.科学利用社会环境。
如果说学校教育环境是酿造泡菜汁的小缸,那么社会就是大缸,因此,为了保证“泡菜质量,就必须科学地利用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积极利用社会的良好的影响,坚决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