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波普尔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提出科学和非科学划分的证伪原则,为科学划定了疆界。我们不能将思想仅仅停留在前人的论断之上,我们需要继续反思什么是科学,什么需要证伪,是否任何研究都应该建立在证伪的基础上。
人类获得认识的过程,是在感觉功能的允许条件下,在人类本能倾向引导条件下,接受环境信号刺激产生的。如果没有环境信号刺激,我们不会凭空产生新的观念;如果没有感觉通道,我们无法接收到外部信息;如果没有本能的倾向性引导,认识的形成是没有效率可言的。当我们获得了一些认识,就是我们思维活动的基础。我们建立在认识之上的思维活动,通过形式化予以规范,成为科学理论,而科学理论的检验标准就是证伪。
一个论断是否可靠,我们不能仅凭想象,也就是我们的主观认识需要与客观一致,才能真正产生有价值的分析和预测。我们的思维活动都是为了获得预测,从而能够指导行为,没有预测的行为是盲目的。预测就是在人脑中的模拟演练,认识越接近于事实,模拟演练的可信度越高,于是依据这种预测获得的结论越可靠。但是由于影响因素太多,我们任何认识和预测都具有片面性,所以我们不可能对任何问题预测、不可能进行无限期的预测,也不可能进行无限精确的预测,只能在有限区域、有限时间内、有限精度上进行预测。
从模糊到清晰的认识体系。认识的过程并不是一下子获得的,是在与环境不断的接触中逐渐获得的,这个获得的过程是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因为当我们只获得一次经验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这个经验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甚至我们不知道这个经验到底应该套用哪个规则。就像我们隔着宣纸与拓印石碑上的文字,当我们只拓第一下时,我们获得的是片面的信息,但是随着拓印锤击次数的增加,字迹越来越清晰,我们就能辨认上面的文字。认识的过程是获得规律的过程,多次的实践能够勾勒出规律的准确面貌,这个过程是顺向认识的过程,是模式孕育的阶段,还没有涉及到反驳和证伪。
形成猜想。让人迷惑的是人脑中怎么就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念头?这是自下而上的模式积累的发生过程。这个过程是受本能引导的而不是可以自然产生的。人脑具有先天结构,这是本能引导形成的,也是发展“念头”的基础,人天生具有辨认颜色的能力,天生具有对不同颜色的好恶,天生具有对颜色的联想和情感能力,这些都是本能。人的先天观念和后天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先天打好基础,所以后天建设很快。一个孩子怎么就会说话了,怎么就会走路了,怎么就知道疼人了,这叫天资,就是先天具有的本能引导下产生的观念。后天观念只是在这些先天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就像已经盖了一层楼,接着盖第二层、第三层。我们先天形成的观念和后天形成的观念可靠吗?都不可靠,因此人的认识如果不建立在科学验证的基础上,常常被谬误困惑而不能发展。
科学的证伪。俗话说“理越辩越明”,就是说我们的观念通过反复讨论,逐渐纠正错误的认识,逐渐精细化,确定理论的边界,从而使理论更具预测能力和价值。这个过程就像从毛巾里拧去水分的过程。当我们在证伪的过程中,还能够发现和总结更多的规律,因为认识的发展是无疆界的,我们不断地建立理论,不断地验证理论,就像挖矿的过程,挖开一块,发现下面蕴藏着更多的矿,如果不挖,我们无从发现更深的矿脉。
有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产生认识的过程包含几个阶段:模式的孕育、形成猜想、科学的证伪。并且这种循环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而证伪只是其中一个阶段,即精炼阶段,精炼的结果是获得阶段性认识,发现问题,激发人们继续探索。我们不能仅仅强调证伪的必要性,还要看到模式孕育、形成猜想的必要性。我们既要看到本能引导的作用,也要看到通过感知和实践获得外部信息的作用。所谓的形而上,是人类通过长期进化产生的本能倾向性。人脑发育过程中在本能引导下,能够形成的认识模式,它是认识的基石,而不是认识的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