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个“胡则”就是永康方岩的“胡公大帝”吧?
胡则(公元963-1039年),字子正。北宋永康人。少果敢有才气。宋端洪二年(公元989年)考取进士。他一生做了四十年官,历经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先后知浔州、睦州、温州、福州、杭州、陈州,任尚书户部员外朗、礼部郎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官职。力仁政,宽刑狱,减赋税,除弊端。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江淮大旱,饿死者众,胡则上疏求免江南各地身丁钱,诏许永免衢、婺两州身丁钱。两州之民感其德,多立祠祀之。今永康方岩有胡公祠。义乌当地著名的德胜岩(德胜岩古称稠岩,义乌古称稠州即得名于此)亦有胡公祠。
写经和印经
在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佛经不外是手抄与版印,也即常说的写经与印经。写经与印经,在汉代纸张发明之后,才开始流行起来。
两汉之间,佛教东传。佛教东来在洛阳白马寺,在中国扎下根是东汉初年。
温州的塔最早见于文字大致始于晋代,主要有永嘉罗浮双塔、乐清翔云峰石塔、九牛山石塔,其中以罗浮双塔始建时间最早且具代表性。温州是中国东南佛教传播的一个重要传播点。唐代温州的永嘉大师,著书立说,已有相当的名气。到了两宋,温州已成为东南的佛教重镇。
白象塔和慧光塔
能真正体现佛教传播载体之一,就是大量佛典与佛经的刊写流行于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佛经又当数从塘河沿岸两座相距不远丛林塔刹,即大名于世的白象塔与慧光塔里出土。
慧光塔中发现文物69件,其中金书、银书、墨书写经35卷。五代吴越时期《宝箧印陀罗尼经》五卷;宋代景祐三年(1036)《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一卷。由台州白云北山净名庵主梵才大师长吉书于仙岩寺圭峰教院。《妙法莲华经》一部七卷,由仙岩寺看经院住持灵素所写,所用经纸光洁如新,质地细腻纯净,与当时上品温州蠲纸相似。
刻经《大悲心陀罗尼经》四卷,用纸上等,刻工精致,是十分难得的宋版精品。卷尾刊字一行:“明道二年十二月,太中大夫尚书兵部侍郎致仕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胡则印施。”胡则(963-1039),字子正,浙江永康县人,宋端拱二年(989)进士,曾知温州。瓷青纸质的《妙法莲华经》,1966年慧光塔出土,纸高30.2厘米,框高21.8厘米,残长683厘米、写本卷轴装。前24行朱丝栏银书,后为金丝栏银书。卷尾题记:大宋明道二年(1033)季春月重修益记。该经卷不但用纸特殊,每每经文中遇到“佛”、“菩萨”等字皆金书,以示神圣尊崇。字体与唐《灵飞经》帖很有一脉相承之态。
白象塔出土的经书,雕版印刷有《妙法莲花经》《金光明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后者刊印“大观元年十月望日,永嘉显教院沙门子坚跋文”,还有活字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作回旋排列)经鉴定为北宋活字印刷本,是我国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最早实物见证。
写经体和宋体字
这些珍贵存世的佛经,见证了佛教在温州传播兴盛的历史,不但是难得的书法作品,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雕版刻印、活字印刷术以及印刷字体形成的端倪。其实,不管是写经还是刻经,它们相同的特点就是字迹娟秀隽永,属于宋体字出现之前,源于两晋南北朝以来兴起的写经体,这种写经体流行于唐、五代。到了两宋代,开始仿唐代欧、虞、颜、柳等楷书名家的字体,始出现新印书体——宋体字。宋代的书法家有苏、黄、米、蔡四大家,但在宋代刻版中,当代书家字体,还未受到重视。但到了元代,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大书法家赵孟畹淖痔宄晌髁鳌5搅嗣鞔翁遄植耪嬲墒觳⒐惴河τ茫晌擞∷⒆ㄓ米痔濉
从两塔出土的佛经里,即可简要印证字体变化。即手抄经卷往往沿用是传统的写经体。刻印本的经卷,在宋代已具有明显的“横平竖直、横轻竖重”宋体字的特征。佛经与中国的印刷术相得益彰,而佛经的汉字之美,阐释的或许就是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与时俱进的和谐。
延伸阅读
《白象慧光——温州白象塔慧光塔典藏大全》
主编 金柏东
文物出版社 2010.6
简介:这本书将上个世纪60年代出土于东瓯佛教重镇温州的两座北宋著名的佛塔——白象塔、慧光塔的佛教文物,首次系统地向世人展示,“藏在深闺”40多年的两塔的馆藏精品,终于“大白天下”,书中收录了大量的佛教造型艺术(彩塑造像33尊、木雕造像16尊、陶瓷砖雕造像36尊、金属造像8尊、供器30件、佛经佛画46件、碑铭题记19件),包含丰富的宗教、文学、书法、绘画、雕塑、造像、碑铭等信息,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研究与观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与文化内涵,意义非凡。
【大地网责编曹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