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对话”节目现场,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对操纵黄、铂金饰品价格的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以及5家相关金店的价格垄断行为的处罚决定,依法对5家金店处上一年度相关销售额1%的罚款,共计人民币1009.37万元。这是继国家发改委对合生元等6家价格垄断行为开出6.7亿元天价罚单后又一次出手整治垄断。
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反垄断局在反价格垄断上动作频频,比如,查处早前的韩国三星等液晶面板企业价格垄断案、茅台五粮液价格垄断案。舆论认为这是《反垄断法》实施五年来,执法最为频密的一段时期。本期“思与辨”分析讨论:垄断价格的企业为何这么牛?
1、 国家发改委今年以来反价格垄断屡出重拳,执法频密,是哪些主要因素促成了执法的力度?请从市场经济的改革要求来分析,当前市场经济改革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而价格垄断即是其中的障碍之一。
反价格垄断与市监管执法力度明显增强,与整个社会认识的提升有关,也与新的执政团队的思路理念有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市场供需之间博弈以及微观供给主体竞争的结果,是资源配置的最基础的信号,这一信号的真实性非常重要,但当有强势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或直接、或间接(例如合谋)操纵价格(即所谓价格垄断)的时候,则就会扭曲这一资源配置的信号。从福利经济学角度来看,竞争是有效率的,也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从生产角度说,竞争带来资源的节约,从消费角度说,人们最直观的体验就是竞争可以带来较低的消费价格),所以反垄断(包括价格垄断)是提升市场效率与社会整体福利的手段,也是促进市场竞争、最终推动企业机制以及整个经济机制改进的手段之一。当人们从这一高度认识这一问题的时候,也就会激发出更加主动的行动力量。
从政府治理角度来看,反垄断与强化市场监管,也是政府增强经济治市观念,更多担当裁判员角色的体现。
2、 价格垄断的企业为什么会以身试法,破坏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秩序?请从政府参与有些价格垄断角度来分析。
垄断直接带来超过边际成本之外的超额利润,因此市场中任何企业都会存有这方面的主观动机。垄断的前提是企业强势,而企业强势说明市场需求旺盛或者钢性,供给相对不足,说明市场供需相对失衡。分析供需失衡的原因,除市场因素之外,也可能与经济机制与政府监管等因素有关。比如在我国,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许多行业存在由政府准入管制造成的行业集中,市场自发竞争不足,而出现垄断。在监管层面,如果政府监管不严格,市场中假冒伪劣商品横行,消费者对产品缺乏基本信任,高品质商品价值就会凸显,由此也可能导致市场产品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促成部分企业强势而具备垄断条件,目前的奶粉产业即呈现这种情况(当前的情况不是市场整体供给不足,而是人们不信任国产品牌,出现过度追捧高端洋品牌现象)。对问题的治理,深层次来看,需进行各个层面的经济体制、机制变革,包括政府自身机制的优化与改革。
3、 消除价格垄断迫切要做的事有哪些?请简要从一个角度进行分析。
最重要的一点是:促进市场供给主体(企业)间竞争,这是目标,也是手段。当然这句话包括的层面很多,从制度改革层面,当下而言,对一些行业需要放松准入管制(比如金融,石化,电信等行业),需要更多培育、引入市场竞争主体参与竞争;对一些行业需要理顺机制(比如医药、医疗卫生等行业),对包括资源要素流动、价格形成机制等在内的竞争条件进行改革,让市场主体更好、更充分地竞争,以此优化自身与行业行为。常态的市场秩序管理方面,需要强化监管,促使企业在合法前提下有序、良性地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