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医生办诊所被视为“解放医生”的又一次松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恢复医生的自由人身份是关键。
240多万名医生集中在公立医院,加剧了本身就供不应求的人员短缺。从2009年新医改开始,推动医生多点执业,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相继出台,但效果不彰。
“如果不把医生的事业编制去掉,他在医院里是永远也没有话语权的,想出来多点执业也不可能。”已经离开协和医院急诊科,开始“单打独斗”的于莺直言。
周乐今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公立医院的医生都是院长‘包养’的医疗工作者。公立医院院长永远拿着七寸。除非医生是自由执业者,身份不是院长手下的编制人员,医生开诊所才有可能实现。”
并非所有医生都向往行医自由,愿意走出公立医院。“很多医生在走穴,经常全国飞,做手术、会诊、讲课,但他在大医院里的挂号又很少,一号难求。”许朔表示,“公立医院有超负荷,也有不饱和,这种现象我们是不能够回避的。”
在不少欧美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劳动合同制是医生与医疗机构合作的主要方式。刘国恩对此非常推崇:“要真正、完整的市场化,放开对医疗人力资源的垄断、对医疗价格的垄断,让医生可以自由与各个医院签约,同时也可以自己开诊所,这才能最大化地激活和充分利用医疗资源。”
一旦医生成为自由人,很多难题将迎刃而解。“未来出路在市场,医师拥有的是核心技术,社会资本恰恰拥有的最大长处就是资金优势,通过合作,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在职医师独立执业开门诊遇到的资金问题。”杨长青分析说。
届时,风险和责任难题也有破解机制。“可以充分利用保险机制这一市场化的社会管理工具,推行医疗责任强制险,解决医患纠纷。”杨长青说。事实上,国外比较成熟的医责险制度,都是建立在医生以独立于医院的身份接受行业协会监管的基础上。
有意创业的医生们的理想是,未来可以通过股份制、有限合伙制等组织形式,以著名专家为“金字招牌”,以实力雄厚的投资人和管理经验充足的职业经理人为依托,组建多样化、专业化、细分化的诊所平台,使诊所成为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和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