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TOP

宁愿在城市的角落漂的农民工(二)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责编萧风 【 】  2011-11-03

   国际大鞋企在鞋匠大县遭遇鞋匠荒,令人大跌眼镜。

全县总动员

今年也只招够计划的一个零头

   “招不到工,宝加就去找省政府告状。”阳新县人社局工作人员曾祥应说。在宝成集团决定进驻阳新县时,湖北省政府曾承诺帮助宝加鞋厂招工。

    宝加鞋厂的告状,让曾祥应感到委屈。事实上,湖北省政府并未食言。在宝加鞋厂招工上,阳新县政府不遗余力。

     据曾祥应介绍,早在宝成集团签约之时,阳新县委县政府就成立了宝成集团招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亲自挂帅。去年1月24日,县里专门召开招工动员大会,将招工任务细化,从县到镇,从镇到乡,从乡到村,从村到组,层层分解下去,并把它列为考核目标,纳入“一把手工程”。在今年节前春运时期,阳新县人社局所有党委成员轮班带队到火车站通宵值班,向返乡农民工推介家门口的宝加鞋厂。

     为了调动招工人员的积极性,县里还明文提出,完成任务有奖。一等奖5万元,二等奖3万元,三等奖1万元。为了完成任务,奖励也层层分解。在阳新火车站以摩的搭客的陈师傅说,其所在的龙港镇,只要能够进入宝加鞋厂,村里奖励每人100元。

     县政府的全力相助,也未能完成宝加的招工计划。据曾祥应介绍,今年春节后,宝加鞋厂二期工程已建好,招工需求为28000人。但是,截至2月22日,只招到8000人左右,只够一个零头。

     对于宝加鞋厂的投诉,湖北省政府相当重视,责成黄石市政府对此作出解释。黄石市则要求阳新县对宝加鞋厂招工不顺问题作出书面汇报。阳新县向黄石市政府递交的报告显示,招工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外出务工人员难以回归就业。他们中大致有二大类人,其中一类是未婚、没有家庭负担的年轻人。

      目前,宝加鞋厂的员工主要以中年工人为主,年轻人很少。今年4月份进入宝加鞋厂工作的阳新县兴国镇人侯银玲说,其所在的裁缎车间准备组共100人,30岁以下的只有15个人左右,其余都是中年人,“如果不是家里有2个小孩,我现在也不会留在阳新。”而胡月星所在的针车车间,一条生产线上50个人,没结婚的女孩子不超过10个,“我们车间都是一帮老太婆,30岁以下的基本上也都是要照顾家里老小、已经结婚的女人。”今年47岁的胡月星自嘲道。

出门去打工

“反正大家都是这样子”

 不听母亲劝的陈林祥还是离开了阳新,“他走时都没回头看一看”。

     陈林祥曾说,不愿意留在老家,是因为工资太低。据了解,在阳新当地的鞋厂打工,工资一般在1500元左右,而在温州,则普遍能拿到两三千,但不可忽略的是,温州的消费也比阳新要高多了。所以,在胡月星看来,儿子不愿留下来一是“村子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很少有留在家里的,他连个伴都没有”。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就是“在外面肯定好玩一些”。

     阳新县兴国镇官桥村的确有些落后。性格内向的陈林祥,不抽烟不喝酒,很规矩的一个人,唯一的爱好就是上网。在温州,陈林祥一出厂门就是网吧。可是,在官桥村,1个网吧都没有。如果想上网,还得乘车去县城。这种城乡之间的差异,是陈林祥到了温州之后才感受到的。

    陈林祥第一次离开老家,是在2005年。当时,年仅17岁的他,刚刚初中毕业。这时,已是胡月星在温州打工的第8个年头。当初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被迫远走温州的胡月星,至今还记得当初离家的情形。那时,陈家4个孩子都很小,最小的女儿只有3岁,丈夫坚决不让胡月星走。可是,胡月星却态度坚决:“家里实在过不下去,孩子上学都没钱。”

     胡月星在温州打拼8年后,陈家的经济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不过,此时已长大的陈林祥还是决定要出发了。“学习没什么希望,不如早点收拾。”陈林祥的目的地也是温州,这是因为母亲胡月星的缘故。而陈林祥到温州后进的第一家厂,也正是胡月星呆过的工厂。

     2007年9月份,距离陈林祥家两三公里的胡海文也踏上了外出上海打工的列车。彼时,年仅16岁的胡海文刚初中毕业。“读书读不好,就出去打工吧。”这一年,已是国家取消农民进城就业限制,实现自由流动的第7年。这7年里,胡海文所在的村子里,外出打工已经常态化,留在家里的基本上都是小孩和老人。没事可干,就出去打工,成为村民的惯常思维。

    这种思维习惯同样左右着富水镇的郑英锐。2006年正月,高中毕业后半年,19岁的郑英锐也踏上了温州打工之路。当时,郑英锐家里经济条件其实还不错,他的父亲和大哥是木匠,家里做些衣柜、沙发的生意,“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吧”。

     在学术界和传媒的话语体系中,陈林祥、胡海文、郑英锐3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生代农民工。他们都是1980年后出生、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有着比老一代更加强烈的进城欲望,原因却并不一定是为了改善家庭生活。

     在胡海文的回忆中,直到她踏上火车的那一刻,她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去,“反正大家都是这样子”。

在城市生活 闯荡江湖的一种快感

     比胡海文大3岁,第一次外出时已经19岁的郑英锐,显然要比胡海文成熟。在离家前,郑英锐已经设定了外出打工的目标:“想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然后在城市里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在奔赴温州的那一夜,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躺在舒服的汽车卧铺上的郑英锐却怎么也睡不着。

     “那一路,我一直有种很兴奋的感觉。”汽车凌晨四点半到达温州,距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郑英锐清楚地记得,温州比湖北老家要暖和很多。

     到温州后,郑英锐并未急于马上找份工作,而是先晃悠了一个多月。晃悠的目的,一是出于对温州这座城市的好奇,二是为了熟悉环境。所以,这一个多月,他的生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去城区溜达和到朋友那里玩。

      郑英锐说,初到温州的日子,他不想只是这座城市的匆匆过客,更不想成为某个工厂里的一颗螺丝钉。他说,他的生活就在温州这座城市里。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郑英锐在报纸上看到鞋样设计培训班招生的消息,他花费六七千元报了名。高中毕业的他,对工作有着一定的期望,“我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工作,不想干苦力”。

     在鞋样设计班的培训长达半年,直到2006年9月底才结束。10月份,郑英锐顺利进入温州中国鞋都一家工厂上班。郑英锐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在办公室里做鞋样设计。“工作其实不算累,就是时间长一些。”当时,郑英锐每天的工作时间从早上八九点持续到晚上十点、十一点,一个月只有一两天假期。

     工作一年后,郑英锐终于对这样的日子产生了厌倦。“在温州待了2年了,想换一个城市看看。”更换城市的另一原因,是希望能在杭州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几个月后,在朋友介绍下,他在杭州找到了一份外贸鞋厂的工作,工作内容仍是鞋样设计。

     “那边最吸引我的就是工作条件和办公环境好。”在郑英锐的回忆中,杭州的那家鞋厂只是办公室,车间另在别处。办公室环境很好,有空调,窗明几净。郑的工作也轻松了不少,每天早上九点干到晚上八点,每周有一天假。

     在杭州,工作时间短了,郑英锐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起来。郑的工作地点离西湖比较近,下班后,他常去西湖边逛,吹吹凉风。平时,会约一些朋友一起喝喝酒,聊聊天。

     “那时候,喝酒比较频繁,每个星期基本上有2次”。也是在杭州的日子里,郑英锐开始了自己与同乡一位姑娘的恋爱故事。2008年7月,当宝加鞋厂落户阳新的消息传至郑英锐耳际之时,也很快就被西湖的暖风吹散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杨尚昆家世经略 下一篇真理充满着芳香

大地视频

《心经》

看天下热点

图文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