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这个充满虚幻、迷茫、紧张和不确定的世界里,如何过一种喜悦、自在、健康和真实的生活?价值中国将在十一国庆长假期间,推出由浙江大学教授、长期倡导第二轴心时代文明的王志成先生写就的《在不确定的尘世》系列专栏,作者长期沉浸在西方、印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一种巨大的慈悲和智慧心,向每一位呈现一种积极的后现代生活之可能。
真理是光在流淌
真理无处不在。那花那草充满真理的芳香。
真理在有生命的地方,很丰盛。看那猫,快乐玩,静静睡觉;看那鸟,快乐飞翔,天空是他们的游乐场。
真理最喜欢在人那里。我看到真理从那女孩的发间流过,在那充满淡香的肌肤上滑翔。
真理最喜欢在觉悟或得救的人那里。觉悟者、得救者的到来是世间的福音。他/她将带走人们心中无尽的烦恼,纠正人生虚幻的梦想。他/她会抹去受伤者的泪水,送给虚空者以光明、绝望者以希望、烦躁者以宁静、成功者以忠告、失败者以安慰、浅薄者以厚重、无知者以智慧、虚弱者以力量、冷漠者以爱……
在觉悟者或者得救者那里,真理光芒四射。真理是生命,真理是道路,真理是光在流淌。
“经”
“经”是线,将珠子串起来。经是贯穿,抓住了经也就抓住了事物的关键。
从政有经;从商有经;治家有经;育人有经;修身有经;做学生也有经;信仰更不用说有经了。经伴随着生命。
未知者在不同的经中告诉了我们生活的智慧。那些经就是我们的视域,是我们的神话边界。我们就生活早在经构成的语言世界里。恩典和光照一定会通过这些经而来。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预备好了。相反,人们常常被一些折射的光所迷惑。这时,我们也就自然感到怀疑的价值了。如此,出现诸如“对话经”、“文化间性经”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了。
第三条道路
在很多时候,人会遇到各种所谓的绝境。
第一种情况,他/她以自己的物质的、精神的、肉体的代价败退困境;
第二种情况,他/她拘泥于患得患失中郁闷、无奈地生活,在极端的处境下甚至结束自己的生活可能性;
第三种情况,他/她超越了自己造成的二元论困境。
在我看来,第三条道路是最实用主义的,因为它是觉悟之道、真生命之道,是在这个苦难无边的世界上最具艺术性的生活道路。
一个人要具备这样的实用智慧,获得这样的实用后果,他/她需要走智慧之道。他/她需要瑜伽精神,需要摆脱迷信和侥幸心理,需要坦然,需要摆脱执著,需要断因,终结果子,需要让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世界。这样的道理,我在很多年前就不断教导。但理解它的人不多,实践它的人更少。不过,它确实是珍宝。
我们方生方死
儿子丁丁为了美容而矫正去拔牙齿。他很坚定。而我则是坚定的支持者。
整个过程中,作为旁观者,我看着一切的发生和结束。
医生说,拔牙齿时需要全身麻醉。麻醉后丁丁很快睡着了。在手术的整个过程中,他没有任何知觉。换言之,他和死了没有区别。
一个佛教导师说,睡觉就是死亡。每时每刻,我们都是既生又死、方生方死的。
丁丁醒来,我问他有什么感觉。他说没有感觉的。他等于死了一回。希望他经过这一次“死亡”,能明白一点、觉悟一些、成长一节。
信仰的原则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活着,确实不容易。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比较满意地活着,更是不容易。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觉悟自己并快乐地活着,实在是不容易中的不容易。一个人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成败得失,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生活风雨,能够承受来自世俗和神圣的阻力而坚持独立的道路,更是不容易。
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是被规定的。人的意义是活出来的。
不管他/她是信仰佛教还是基督教或者印度教,他/她是否觉悟、得救、解脱,都不是被规定的。我们没有办法找到任何的绝对确定性。但大致可以肯定的是,觉悟、得救、解脱是一种生命境界或者生命状态。如甘地说的,你的信仰形式只是衣服,这个衣服是可以换的。你内在的生命本质上是一样的。但由于无明的缘故,生命展示出无数的表达式。觉悟的生命则可以在无数的展示中明白自己的展示,参与宇宙的游戏。而这才是我们信仰的原则。
信仰的信用
人们之所以喜欢罗摩克里希那,全因为他是一个坦然的人,一个没有个人特别诉求的人,一个如孩子一般的人,一个自由解脱的人。
罗摩克里希那是一个信仰者,是一个强调信用的信仰者。
事实上,任何信仰都需要信用。不管是佛教还是基督教、印度教都一样。信用是信仰的力量所在。佛陀是一个强调信用的人,罗摩克里希那和他有很多相似。耶稣是一个强调信用的人,罗摩克里希那和他有很多相似。由他们等圣哲开启的传统强调信用的精神依然需要继承和发展。
如今是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我们需要看清楚问题。判断一个宗派、一个宗教人士,需要从佛陀、耶稣、商羯罗、罗摩克里希那等圣哲那里吸取信用的营养。需要擦亮眼睛看清楚信仰的信用并紧遵信用。(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