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TOP

宁愿在城市的角落漂的农民工(一)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责编萧风 【 】  2011-11-03



    2011年的农历正月初四,年意正浓,爆竹声四起。午后时分,在荆楚之地东南丘陵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母亲胡月星跟三儿子陈林祥拉起了家常。过去的一整年,23岁的陈林祥在温州一家小鞋厂打工。一年不见,儿子在外过得怎么样,做母亲的少不了要过问。

     两人话至末了,胡月星看着儿子:“要不今年别去温州了,就在宝加鞋厂干吧?”

    “不去。”陈林祥语气决绝。

    2天后,陈林祥踏上了前往温州的火车。随后的十多天,陈林祥所在的湖北阳新县兴国镇官桥村的大部分青年男女,也都纷纷踏上了前往温州、东莞等沿海一带城市的列车。他们直奔官桥村南面的阳新火车站,位于官桥村北面的宝加鞋厂被他们远远抛在了身后。

    《南方都市报》报道,在本篇中,我们将视角投向陈林祥家所在的长江中游沿岸的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

    在整个沿海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阳新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得以受益,引进了全球著名的鞋企代工商——台湾宝成集团。这个原本看上去“双赢”的事,不承想却遭遇了现实的尴尬:在以出产鞋匠著称的阳新县,宝成集团开办的宝加鞋厂却一直达不到计划招工规模。

     阳新县的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选择前往沿海一代城市,他们不愿留在家门口的工厂里。城市,寄托着他们的梦想。在城市里,他们并不死命赚钱,他们更加注重生活、消费和娱乐。

     他们是一群出生于1980年之后的年轻人(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包含1979年出生者。因距离1980年仅1年,在文化特征上趋近于80后群体,故在本文中也被计算在80后范围内),这是一个有着鲜明特征的庞大群体。他们生于改革开放之后,长于经济迅猛发展之时,生活处境较之老一辈好了很多,这也让他们的性格、思想、价值观与老一代农民工有了较大差异。

     在城市的浸润下,他们身上本已黯淡的农民色彩进一步褪去,甚至消失。尽管留在城市的希望渺茫,他们仍愿意去体验一番。未来究竟会走向哪里,如夕阳的余晖一般,让他们迷茫而惆怅。

     胡月星至今清楚地记得,儿子陈林祥走的时候是下午3点钟。看着儿子渐渐远去的背影,胡月星的心隐隐有些难受。


巨型鞋企来了

鞋匠大县却现“鞋匠荒”

    胡月星是湖北阳新县官桥村人,目前在家门口的一家鞋厂——阳新宝加鞋厂工作。在胡月星的设想中,如果儿子陈林祥回到老家,这家鞋厂将是他的落脚之地。

     在阳新县,宝加鞋厂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由全球最大的运动鞋和休闲鞋代工商——台湾宝成集团投资兴建,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生产鞋子。在全球每5双名牌运动鞋中,就有1双是宝成集团生产的。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劳动密集性产业受到极大冲击。很多沿海大企业为寻觅廉价劳动力,纷纷将工厂开设到中西部内陆地区,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企业内迁浪潮。

     台湾宝成集团则是这股浪潮中走在潮头的企业,早在2008年7月,它就在湖北黄石市与阳新县正式签约。

     这份约,最初被官方和民间一致看好,宝成集团是全球最知名的鞋企代工商。而阳新县则向来以出产“鞋匠”著称。

      阳新县,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属国家级贫困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贫困所累的阳新人便背起行囊,奔赴东南沿海一带的温州等地,从事制鞋等行业。此后,打工风潮日盛,越来越多的人涌向温州、东莞一带的鞋厂,“阳新鞋匠”这一群体壮大起来。阳新县劳动部门数据显示,近几年,阳新的外出务工人数稳定在26万,占总人口的27%.而26万人中,又有9万是“鞋匠”。在有“中国鞋都”之称的温州,阳新人遍布大小鞋厂,占温州制鞋工人的10%.以至于在温州制鞋业中,流传有“凡有鞋厂的地方,必有阳新人”的说法。看上去,宝成集团在湖北阳新开建新厂,前景不错。


温州某鞋厂车间。270余名工人中,阳新籍的新生代农民工就有约100名,他们大多不愿回家乡的鞋厂干。

    不过,现实却很尴尬。2009年底,宝加鞋厂提出招工计划,要在2010年3月1日之前招收第一批工人10300人。然而,实际只招到2500余人。一直到2011年2月份,阳新宝加鞋厂的员工人数也只有7560人,仍未达到第一批招工计划人数。而在富士康内迁的武汉、成都、郑州等地,招工同样是一道大难题。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杨尚昆家世经略 下一篇真理充满着芳香

大地视频

《心经》

看天下热点

图文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