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息县横跨淮河两岸,县城南街尽头,历史上有“倒座观音堂”,紧邻淮河渡口(当地人称“大埠口”),其初建年代已不可考,上世纪中叶寺庙佛像完全荒废殆尽,如今遗址尚存,仍然在勉强维持佛事活动。
历史上此观音堂乃坐南朝北,正中石雕莲台之上,端坐观音塑像,主神观音菩萨也背南面北。天下寺庙都是山门朝南,哪有倒座朝北之理?这就要从息县观音堂独特的风水格局说起。 观音应化圣地 淮河第一灵验道场
息县倒座观音堂呈现出非常奇特的坐落方式,民间有俗谚道:“前有冲、背无靠、楼阁与山齐、淮河围后腰”。所谓“前有冲”,是指观音堂的庙门正冲南大街,即南街大路的尽头正对观音堂的庙门,这在中国传统风水观中无疑是“犯煞”的;况且大殿背后即是猛然陡沉的埠口滩地,淮河稍微涨水即有淹没寺庙之虞,是为“背无靠”;上述两点道出了息县观音堂的风水格局之险,但是古人偏偏选此地建庙,当有深意:一者迎面护佑县城,二者镇住水患。旧社会息县的大埠口又有“小汉口”支撑,乃漕运繁华之地,所以民间渡河南下者,出城关南门后,无不先到此敬香,而北上进城者,亦首先到此还愿。观音堂的钟楼是楼阁式建筑,在旧社会当为淮河岸上的最高建筑,民间相传其阁顶正好与遥遥相对的城南濮公山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是为“楼阁与山齐”,;而淮河从殿堂背后恰成弧形绕过,滚滚东流而去,是为“淮河绕后腰”。可见历史上息县观音堂的风水“险中有奇、奇中见胜”。
关于息县观音堂为何倒座,以上只是民间的故老相传。按照佛经愿意,菩萨是以普度众生为己任,为广化众生,经常需要示现各种形象,称作“普门示现”,观音堂庙门有联曰:“问观音为何倒坐,因众生不肯回头。”这一联语意双关,既回答了为何倒坐的原因,又暗含佛经上说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道理。
息县观音堂在周围几个县市中至今仍然享有盛誉,民间对她的描述有谣谚曰:“前有牌坊后有阁,中间观音偏倒坐,大水来了漫不过,淮河第一灵验庙。”“大水漫不过观音堂”至今是淮河流域的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奇观,而考之淮河水患志,处在淮河从中游向下游过度关键位置的息县,因为观音堂的护佑,虽然屡遭水灾,但是大水从来没有漫进县城街道,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当代息县籍的著名佛学研究专家李林博士曾有《题息县倒坐观音堂》曰:“三界十方尽法身,大千何处不观音?此堂此像偏倒坐,只为恁多南渡人!”面对观音堂破败不堪的景象,李林先生在诗后又写到:“南渡人、难度人,辜负菩萨心!纵有千变法身,如今更何寻?”为了挽救息县的这一佛教道场、进而振兴息县的文脉,李林博士承政府信众所请,出任息县佛教协会会长一职,并发愿重修此庙,信众闻此无不欢喜踊跃,目前各方面的筹备工作在困境中艰难推进,希望各方力量共襄盛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