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位生于天府之国的中年学者走上讲坛时,在诸多学术成果与荣誉的光环下,那充满智慧的脑袋显得与众不同。他就是张隆溪教授,当代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的世界级大师,也是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外籍院士(唯一华裔)、香港城市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及卫斯理学院杰出学人讲座教授、以及台湾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指导委员会唯一大陆籍委员。
文革中,作为一名下乡知青,像许多同辈人一样,张隆溪经受了异常艰苦的磨练。他的双手至今还留有知青岁月的伤痕,但他并没把这作为苦难的记忆,而是作为生命的财富和意志的结晶。返城后,青年工人张隆溪,便因其非凡的努力与杰出的才华而受到专家学者们的赏识。早在恢复高考第二年的1978年,年已30岁的他便一举越过大学阶段,以专业第一名的骄人成绩直接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研究生班,并先后师从杨周翰、钱钟书、朱光潜诸教授。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使张隆溪得益匪浅。留学美国后,他的努力与才智更是得到升华,学术上的成果与荣耀接踵而至。
多年受聘于海外名牌大学讲座教授的张隆溪先生,于2007年受聘于他的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成为中国大陆人文社会科学最高荣誉“长江学者”称号获得者。
有感于张隆溪教授实至名归的这种荣誉,突然在此想起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老先生,常常因很多进不了长江学者的“学者们”巧立名目,设立黄河学者、泰山学者、珠江学者、长白山学者、峨眉山学者、黄浦江学者等做派而纠结,令人感叹无语。
作为本次年会的名誉主席,张隆溪教授除了主持会议和发表年会主题演讲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与会嘉宾----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网站媒体人,都显得如鱼得水,令人叹服。一般说来,讲坛上的专家教授们多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甚至领航人,但是他们一旦迈出自己领域的门槛,就立马孤独起来,找不到共同语言,找不到交谈者和知心人。但笔者注意到,张教授除了与同行之间的正常交流,与跨行跨业者同样能够侃侃而谈。他总是那么真诚而坦然,将其知识的库存悄无声息地分流到交谈者的思想之中。
罗素曾言:我的人生就是,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此点看来,在性格与做派上,大师们是有些共同点的。张隆溪教授不仅沉浸于他的学术研究,他也将他的学术成果融进生活并享受着这些。在他的研究领域里,什么是高屋建瓴?那就是决不会落入学术的窠臼而难以自拔,而是在东西文化交融的海洋里尽情升华与挥洒。
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接地气”的思维方式,带给他源源不绝的灵感、自信与快乐。也许,这就是他在业内出类拔萃,成就骄人之故吧。在此,向张教授献词一首:
卜算子 (赠张隆溪教授)
岁月不留心,转眼春山暮,
学海耕耘默默行,誉领香江路。
文化贯东西,思想融门户,
人海茫茫觅大师,回首临风处。
【大地网责编岳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