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TOP

个人与国家在转型中需明确的思路
来源:行中国看天下  作者:李杰 【 】  2013-05-15

    在呼唤了多年的法治下的市场经济之后,结合当下的诸多事件,吴敬琏教授在《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中提出,从威权政治到民主法治,应该是一个社会现代转型的必然趋势。以往公有制与私有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行的年代已经到了十字路口,对国有企业的偏袒容易导致垄断并滋生权贵资本主义,并进一步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爆发。以往通过“政企分开”“抓大放小”的分权让利的“市场社会主义”,在民营经济日益壮大的今天,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国企与民营的利益冲突、资本家与工人的冲突变得日益激烈,某种程度上,国企的工人与民营企业、外企的打工仔一样,都是弱势群体,而国企领导人与资本家则相互指责与谩骂,并将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责任归咎于对方。

   无可否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与个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松动,市场经济的兴起,国际资本和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一切都开始重组——甚至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和道德伦理。证监会祁斌主编的《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突破》中,一再强调中国金融模式不合理,储蓄和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但却忘了,股市的长期低迷使得绝大多数股民都意识到了“股份制改革”不过是圈钱的游戏,中国股市已经成为了“利国害民”的典型。在“厉股份”失去公信力、“茅维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后,“吴市场”的大旗,在经济结构转型艰难、增长乏力的今天,能否抵御物价上涨带来的冲击,会不会成为寻租社会形成的诱因,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虽然一直有政府公司化运营的笑话流传,但王世渝先生却是将“国家公司化”正式提出来、并进行严肃思考与论证的投行专家。在《中国重组》中,作为资深的投资人,他详细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有限公司”投资价值——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设立,到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方案的成功,引发了作者对公司现有的工业、农业、金融、特区、民营等各种资产进行重组、以便走向世界的思考,最后,对于文化与道德观念进行重组的设想,说明他在思考“富国”的同时,还有建立新的价值观的思考。

    哈佛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中,论述了一个国家的优势产业如何形成的秘密。在他看来,产业的优势地位,并非只是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优势那么简单,一个“钻石模型”的诞生,最关键的是知识和人力资源,这一点,从近代工业的发展可见一斑。其次,充分的市场竞争所形成挑剔的顾客也是形成产业竞争力的制度保障。最后,相关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与同业竞争促成了成高质量的工业化。结合中国市场化改革和日益增加的价格战,相信这也是中国制造持续获得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所欠缺的,则是在知识和人力资源上的领先,毕竟,竞争力的首要优势,还是在于创新的能力。

    在《经济学人》编著的《大转变:2050年的世界》中,众多专家预言了未来世界:政府将会变得更加开放与透明,亚洲经济总量占到全球一半,新技术的发展会使得贫富差距更大,男女之间的差异会更小,老龄化更严重,非洲成为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生物技术成为比计算机更热门的行业,计算机语言成为比英语更为通用的语言,太空竞赛成为各国实力角逐的主要领域。我相信,这些都是充满正能量的憧憬,正如《3D打印》一样,从想象到现实的距离虽然很长,但一想到实现了从平面走向立体的飞跃——对于传统的制造业来说,这是比计算机信息技术更为重要的生产方式上的革命——未来的任何物品都可以如同信息一样自由快速传送,每个人都可以自行设计并制造任何一种产品,从云计算到云制造,3D打印使得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虚拟世界,与每个人脑海中的想象力在瞬间变成现实。

【大地网责编岳峰云】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中阿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背景综述 下一篇探解城镇化效率的诸多问题

大地视频

《心经》

看天下热点

图文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