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出现明显分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呈现温和复苏迹象,而新兴市场国家一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高速增长,经济增速不少出现大幅下滑,金融市场也出现大幅波动。与此同时,随着美国QE政策的逐步退出,国际资本流动出现转折,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出现明显避险情绪,明显逆转。受此影响,香港金融市场也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展望2014年,是中国全方位改革启动之年,香港应继续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两地经济金融合作领域,促进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一、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出现大分化
国际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一方面通过加速去杠杆,强化金融监管,经济结构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调整,另一方面通过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加速货币贬值,不断改善贸易条件,经济逐步走出危机泥潭,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
一是美国经济重拾活力。2013年三、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环比折年率回升到4.1%和3.2%。下半年工业生产同比增速超过3%,显著高于上半年2%左右的水平,虽然还有一些反复,但是回升的趋势是明显的。与此同时,美国就业市场持续改善,2013年12月失业率降至6.7%,为5年最低。随着就业岗位的逐步增加、房地产市场的稳步改善以及股票市场的不断上涨,美国家庭净资产规模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长,带动了占GDP总值超过三分之二的个人消费支出大幅上升3.3%(第四季度),为3年来最为强劲的增长。据美国国会预算局(CBO)预测,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1%,有望实现200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二是欧洲国家经济开始缓慢复苏。2013年,受益于消费的快速增长,欧元区经济呈前低后高走势,初步估计四季度GDP环比增长0.2%,结束了此前连续7个季度同比收缩的局面。除德国和塞浦路斯外,其余成员国经济均比上年有所好转。2013年7月,欧元区综合PMI升至50.5,从收缩转向扩张,目前已升至52.9的水平。同2012年相比,2013年欧元区就业形势已基本不再恶化,失业率基本稳定在12%左右的水平。虽然欧元区各国仍受债务水平攀升、失业率居高不下、欧元升值等不利因素困扰,但其最为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预计2014年将实现小幅的正增长。
三是日本经济明显复苏。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一方面压低了国债收益率,降低了经济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激发日元大幅贬值,拉动出口增长。这使得日本经济取得较快的增长,2013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别为4.1%、3.8%和1.1%。与此同时,日本股市全年上涨近60%,为1972年以来涨幅最大的一年。
与此同时,由于受内部经济结构和美国退出量化宽松的影响,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外需和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出口能力下降,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滑,增长态势出现逆转:以金砖国家为例,与2010-2011年的高点相比,2013年GDP增速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2013年第三季度,巴西GDP增速由2010年9.3%的高点下滑至2.2%,俄罗斯GDP增速由2011年5%的高点下滑到1.2%,印度GDP增速由2010年11.2%的高点下滑至4.8%,中国GDP增速由2010年11.9%的高点下滑至7.7%(第四季度)。
种种迹象表明,未来几年,全球经济增长引擎有可能由新兴经济体再次转向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内部也会出现显著的分化。其中,美国经济将继续维持温和复苏,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将下降,经济增长稳健,失业率将继续回落。但受QE退出和财政悬崖问题的影响,有可能出现新的波动。欧元区经济将走出衰退,实现正增长,但由于结构性改革缓慢和失业率高企,经济内需动力依然不足,仅能维持微弱增长。日本受消费税大幅提高和债务规模急剧提高的冲击,将从高增长过渡到低速增长。新兴市场经济体贸易条件有望随着发达国家的复苏逐步改善,经济增速将逐步企稳,但难以恢复到前几年的较高水平。
二、美国退出QE和经济稳定复苏可能引发国际资本流动逆转
美国QE退出、新兴市场增长分化可以说是未来一段实践全球金融市场最大的扰动因素之一,标志着全球流动性周期出现拐点,有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和资本流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
由于发达经济体在全球金融市场体系中的主导影响地位,其货币和信用的大幅扩张或收缩成为全球流动性周期变化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由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美联储、以及欧洲央行等的货币政策更是全球流动性周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无论是QE的实施还是退出,所产生的冲击都不容忽视。当美联储推行QE,美元汇率和利率下行,大量流动性即从发达市场进入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增长加速,资产价格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当美联储退出QE,美元汇率和利率预期上升,美元资产回报率也随之升高,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利差会减少,流动性将重新回流到发达市场,新兴经济体资本加速流出,资产价格调整,甚至出现大幅金融市场波动。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已有近950亿美元流入美国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而相反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资金则大规模流出。
从基本面看,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多是受其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因此,在QE的退出过程中,部分过渡依赖资本流入的新兴经济体受到的冲击也将更为明显。2014年1月底的美联储货币会议宣布再次削减100亿美元QE计划,自2014年2月起将QE规模再削减100亿至650亿美元。随之,部分国家如阿根廷、土耳其和南非等货币出现加速贬值。受此影响,1月下旬至2月初的短短两周,全球股市市值大幅波动。
中长期来看,部分新兴市场的波动是否会进一步恶化,主要取决于其国内结构性改革措施的推进与经济增长的趋势。若应对不当,经济增速下滑将与资本持续大规模流出相互交织,对金融市场带来更大的冲击。
三、在国际经济大分化、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背景下,香港有很大空间继续与内地加强经济金融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外部冲击
2013年,香港经济总体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别达到2.9%、3.2%和2.9%,平均增速比上年高出2个百分点。但从外贸等各项数据来看,四季度增速将继续下降,意味着自2012年中期以来经济持续回升的势头已有所减弱,有可能出现增长乏力、低俗徘徊的局面。从金融市场来看,银行业保持稳健,认可机构平均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6%左右的较高水平;人民币存款及存款证总额超过1万亿元。
香港作为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在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和资本流动出现逆转的大背景下,香港的经济金融形势将面临一些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一是美元的升值预期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走弱可能会对香港的外贸市场造成负面影响,拖累经济增速,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外贸格局的调整;
二是国际资本回流发达市场,将可能对香港资本市场形成短期冲击。仅2014年以来的1个多月时间,香港股票市场大幅下挫,恒生指数从2013年12月初的高点累积下跌超过10%。
三是国际资本流动和美元利率上升预期将对香港房地产市场构成压力。香港房地产市场从2009年至今已持续复苏近5年,房价累计升幅超过130%,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5%,远高于经济同期增幅。在特区政府多项调控措施的作用下,房地产价格增速显著放缓,成交量大幅萎缩。在联系汇率制下,港元利率走势与美元具有一致性,一旦美元利率上升或国际资本大规模撤离,香港房地产市场将难免出现一轮幅度较大的调整,进而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2014年,将是中国在新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下全面开启改革的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下一步的总体改革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战略部署,确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和时间表。三中全会提出,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金融改革方面,重点则体现在改进制度、完善市场、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具体包括改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和资本账户目可兑换、放宽金融市场准入等。
面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新格局和新变化,香港应对继续发挥背靠祖国的天然优势,抓住加大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深入拓展两地经济金融合作领域,为香港经济注入更大的发展动力:
一是主动顺应内地经济金融改革的大趋势,将香港的成熟经济金融市场运作的经验引入内地。香港在法制、国际化、市场化、专业服务、公共管理、新市镇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这也是内地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所在,加强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一方面可以为内地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意见,另一方面也为香港的专业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继续推动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建设。例如,可继续率先在香港设计和推出人民币利率、汇率衍生产品及理财产品,开发人民币存贷款、债券、资金清算、跨境综合服务等多样化产品,试点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相关改革措施等。
三是继续推动两地资本市场合作,加快推进两地金融产品互认、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DII2)、期货交易等方面的合作,吸引更多资金进入香港。
四是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新变化,客观评估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分化可能对香港经济带来的影响,并相应采取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