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德•库宁(William De Kooning,1904—1997)
在所有抽象表现主义的大师当中,德•库宁是风格最多变的一位。在荷兰语中De Kooning这个词是“国王”的意思,他在20世纪50年代纽约画坛上享有堪与“国王”比肩的权威地位。
1904年,德•库宁出生在荷兰鹿特丹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母在他3岁时离异,他和母亲一起生活。12岁开始,德库宁在当地的韦腾斯哈彭美术工艺学院和鹿特丹造型艺术学院接受正统的艺术教育,包括设计方面的训练。14岁就开始在一家商业美术和装饰公司打工,晚上到鹿特丹的艺术和技术专科学校上夜校。1924年,他游览比利时,参观那里的博物馆,并在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学习。
22岁时德库宁只身离开祖国,,他从荷兰移民美国新泽西州,做油漆工。第二年,他来到纽约,靠从事商业美术谋生,并继续作画。这个新兴的国家对他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里没有荷兰的清规戒律,也没有严格的阶层等级,美国无疑具备吸引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的所有条件。正如他当时所描述:“在那个年纪没有人会特别在乎艺术。”
在纽约,他结识了终生挚友戈尔基,他俩在一间画室里作画,互相观摩学习,彼此影响。30年代的画坛时尚是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希特勒上台后,许多德国画家移居纽约,他们带来了抽象绘画和表现主义。德库宁沐浴着这些风潮,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在纽约画家群中崭露头角。在美国的头十年,他跟从前一样,靠商业美术生活,有时还得干点别的事儿。这样,直到30年代后期,他受雇于纽约世界博览会,担纲任联邦艺术计划的壁画制作。从此以后,他的绘画可以为他带来稳定的收入,他就完全放弃了商业美术,专心于绘画艺术的探索。
德库宁不是一个纯粹的抽象画家,他的风格往往以牺牲抽象性为代价来突出表现主义的成分。他善于从颜料堆成的肌理中产生出形象,这形象会顷刻之间从纷乱的色块和线条中呈现,尔后又在不经意间恢复纷乱。他的艺术以粗鲁而又强烈的形象闻名于世,在他的画面上,不论形象的或抽象的内容,都没有任何的约束,构图、空间、透视、平衡,等等传统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一扫而空。他讨厌一切横加给绘画的束缚,运笔异常大胆,落笔果断坚决,迅猛有力。画面上各种不同色彩的形象激烈的运动着,似乎要与对方抗衡,似乎又要切入对方。有人这样形容他的线条:时速每小时94.25英里。事实也的确如此。
德库宁的创作,集中于抽象、女人和男人这三个系列,而其中,尤以女人系列最出名,它实际上几乎与他的绘画生涯相始终。他把绘画看作体验、表达、实现自由的过程,他以舞蹈表演一般的在旁人看来近乎夸张的激情姿态从事绘画创作。他曾说:“有时女人让我兴奋,我在女人系列中表达了那种愤怒。”
他创作的《女人1号》中,画布被凿孔,被撕裂,画面中透露出一种竭斯底里的疯狂之气,画中的女人露出牙齿,作嘶叫状。
《女人与自行车》是德•库宁50年代早期的女人体系列中的一幅。画面上,女性的形象在厚抹的粘稠颜料中出现。瞪着的眼睛、咧开的嘴巴、夸张的胸腹,使她看上去强悍可憎,令人生厌。德•库宁在谈到这批作品时曾这样说,“现在我看着它们,它们显得喧嚣而凶恶。我想这与偶像、神谕的想象,首先是与这些东西的热闹场面有关。”德•库宁把他对偶像与神谕的兴趣与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探索结合起来,展示了美国民众的某种粗俗气息。尽管形象看上去一点儿也不讨人喜欢,但画面确实充满震慑力和表现力。
入选1955年威尼斯双年展的《挖掘》,评论指出,“色彩又明显地回到了绘画中,那种令人难忘的荷兰女性的粉红、白色和黄色。同时色彩也表示了某种甚至更为性感的东西,被劈开的人体开口处到处是红色,……色彩最终给那嵌入的钻石形状赋予一种少有的强度,在这幅画里,观众的眼睛与画中的眼睛融合到了一起。”
在德•库宁创作的一系列的女性形象中,他将女人看成吸血鬼、性的象征、古代神话中的丰饶女神或商业文明中的物质招牌等等。他反复挑选性感女人作为描绘对象,他总是把女性形象置身于拥挤的背景空间中,以粗重猛烈而又不失灵活的笔调来描绘她们,笔触几乎完全取代了形象而成为画面的主题。他以各种各样的手法去探索妇女的主题,从恐怖的题材到简单的漫画,从柔情到色欲……
虽然德•库宁因为他的妇女形象在画坛上独树一帜,成为美国抽象主义绘画大师,但从他的创作中,我们也不免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在艺术创作中,女性的身体被当成传达思想、传达欲望、吸引观众眼球的媒介而存在。当她们被描绘的恬静而美丽时,她们传达的是男性对美的欣赏;当她们被描绘的裸露风骚时,她们传达的是男性的欲望;而当她们被描绘的狰狞破裂的时候,她们传达的也仍然是男性的愤怒。即使是在当时的美国,那样一个自由、讲究人权的美国,这种状况也仍没有被改变。
其实透过德•库宁,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自古以来的艺术史上,不同的女性形象造就了无数男性艺术家的功成名就,千古留名,这些男性艺术家们因为他们创作的女性而闻名于世,他们的生平,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情感也被世人所熟知。我们在艺术作品中,看到的是女性的形象,而体会到的却是男性的思想。这确实是一个可笑的矛盾。试想在所谓的艺术史上,有哪些作品是真正表现女性的情感,女性的内心,女性的思想呢?虽然不能说是完全空白,但在那样一个女性话语权缺失的男权社会的大背景下,那样的作品恐怕也是难以被人知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