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观想对象
有人说:我们需要观照内取五蕴来培育内观。五取蕴为色、受、想、行、识,它们是你每时每刻所体验到的事物。你无需到别处寻找它们,它们就在你自身。当你看时,它们就在看的过程中;当你听时,它们就在听的过程中;当你嗅、尝、触或想时,它们就在嗅、尝、触或想的过程中。你需要如实的观照这些五蕴的实相,修习观照它们并如实见到其实相,就是内观的智慧。
有人认为:需要从四念处修习,来达到四念住的觉悟状态。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与忧愁,众生之所以有种种忧愁,有各种贪瞋痴,就是执著常、乐、我、净。四念住(身受心法)被上座部佛教视为根本修行方法,亦称内观。指从「身」体、感「受」、「心」、「法」(心所有物)四个面向,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明了其无常、苦及无我的本质,断除所有的贪瞋痴烦恼,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孙伦禅修法强调:以感觉作为内观禅修的关键对象
采用感觉作为禅修的对象,并非是可以的理性抉择,它只是在实修中自然生起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感觉是位于心和身(物质)相交的地方,所以,它便成为最佳的对象去帮助禅修者建立起对身体、感觉和心意等的专注--即身念处、受念处和心念处等,因为感觉正式上述念处的根基。它是知觉过程中与记忆无关的部分,而且,它也完全与习惯、记忆和过去的经验无关,所以它是最接近内观禅修的要求--就是避免概念的影响,而概念正式习惯、记忆和知觉(与记忆有关的部分)的基础。
当禅修者完全地安住于感觉,不对它生起丝毫妄念地观照它,直到感觉突然中断或彻底熄灭时,禅修者的心会变得清净、洗炼、坚定而有用。他会对一切众生充满慈悲,以慈悲来涵容一切众生。这种慈悲不再只是字句的覆诵而已,而是没有贪爱和我执,不会去分别所爱、所恨和与己无关的差别。因此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是更加热诚地念住于禅修的初始所缘:触或受。
事实上,四念住:身、受、心、法,并不是个别生起的。它们是一起生起的。当禅修者念住于接触的醒觉时,身、受、心、法四个念住都包含在内了。对其中之一保持念住时,同时也念住于其它三个念处了。就好像一杯饮料当中有水、柠檬、糖、盐四种成分。当中一种成分较重时,我们就称之为多水的、酸的、甜的、咸的等等。当感觉占优势时,我们就称之为受念住;当心占优势时,我们就称之为心念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