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TOP

楞严精要——也论明心见性(二)
来源:行中国看天下  作者:禅宗一瓢 萧风 【 】  2011-11-19

 

(二)五钝使

1.贪:引取无厌。于顺情之境,乐著沉迷。贪著五欲,恣纵心情,为凡夫之贪,当以不净观对治,观于自他之身一一不净,有何可贪,四大无我,谁作谁受,此观修成即可去除欲累,解脱自在;贪著禅悦,耽于寂净或妄求神通,为外道之贪,当乐法身,勤求智慧;贪著空见,耽于涅槃,住化城中,不思进取为小乘之贪,当发大心,誓愿度脱一切众生,究竟佛果。今人于修禅定时,每易起贪,上焉者贪看光影,玩弄幻通,中焉者贪于轻安,喜静厌动,下焉者执著气脉,以打呃放屁为荣,相互攀比,邪见充炽,自招堕落,不思进取,转修转远,佛说为至可怜悯者也。

2.嗔:恼怨忿怒。于违情境上,起诸嗔恚,恼乱自他。当以慈悲观对治,于一切众生作父母想,作亲眷想,应与其乐,何所可嗔?于一切违境作消业想,作加持想。有人自谓已得空性,而打坐时微有干扰则愤愤然怒目相向者,欺人乎?欺天乎?修行人每易见他人过者,当知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徒然浪费时间,增添烦恼而已,究有何益?况菩萨密行三昧,示现逆顺境界,非我辈浅慈所能知也。但思己过,莫论人非。

3.痴:于中容境不能明了,颠倒取著。此如无记昏沉之类。

4.慢:自恃轻他,或自认卑劣,或未得言得,未证言证,障诸善道。每每见人堕卑劣慢中而不自觉,竟日惶恐无主,失大利益,究其根本不外我见人见,当知佛与众生同一体性,孰少孰多,宜发大勇猛,自肯承当,勤求六度,必能得大受用,自利利他。

5.疑:于理不能解了,心生犹豫,是非不决。当于佛法生决定信心,深信因果不虚,信六道轮回,决意出离生死苦海,自觉觉他。

    《楞严经》中佛曾讲过,妙明真心人人具足,只不过为习气烦恼所遮,只要这些东西打扫干净,本有真心自然显现,不假外求。所以我们如果能时时觉照,在日常生活中每个起心动念处痛下针砭,未得令得未断令断,定慧双修,任运为之,贪嗔痴尽日,即是真心显现之时。

识心达本

    佛法与外道的区别仅仅在于般若,定力与神通外道亦有,即使修到四禅如果智慧不开,依旧轮回,所以修行之人不可不知。当奋起精进,勤求如来无上智慧。若欲入佛知见,先须识得自心,此心并不难找,就看自己是否用功。

六根与自性

     《楞严经》中讲: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六根本是一体,只因众生妄执,分为六分不同的功能,“本为一精明,分为六和合”,此六识分别外境,妄于根尘境上憎爱取舍,辗转流注,故而轮回,若能从生生灭灭的现象中找出那个本不生的自性,而“守于具常”,则“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念销落,……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1.眼根:我们睁眼时,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些可用“明”来代表,闭眼时,眼前看到黑暗,也就是说,开眼时明生暗灭,闭眼时暗生明灭,明暗是代谢法,是“所见”,而我们能够明来见明,暗来见暗的那一“能见”,亦即知明知暗的那一知,它是不生不灭的!即使盲人,他的见的功能照样存在,只不过他所见的一直是黑暗罢了。

2.耳根:当外界有声音时,我们听到声音,可以用“动”来表示,当声音消灭时,我们并不是听不到,而是听到“静”,动静相推,是生灭的,而我们能够听到动静的“闻性”,是不生不灭的!找到这个闻性后,“旋闻与声脱”,“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这就是观音菩萨所修的“耳根圆通法门”,此法门极为殊胜,因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十方俱击鼓,十方一时闻”,不论远近,不受障碍,在睡梦中亦存在,且声尘非有非无,近乎实相,故从耳根入手,最易成就。现在有些所谓的“观音法门”,以听到各种声音,认为是修行的效果,实在是很危险的,必须分清“能”与“所”,如只在“所听”上作文章,是极其错误的,极易入魔。

3.鼻根:闻到各种气味时,为“塞”,没有气味时,为“通”,“能闻”之性不生不灭。

4.舌根:尝到各种味道,如甜苦等,为“变”,没有味道,为“恬”,恬变交换,“能尝”之性,甜时知甜,苦时知苦,淡而无味时亦知无味的那一“知”,湛然不动。

5.身根:触受到各种感觉,如冷热等,为“合”,没有接触东西时,为“离”,“能觉”之性不变。

6.意根:意识思维,念念不停,犹如波浪,在起心动念时,我们知道自己在动念,在没有念头时,我们知道自己很清净,这一知与思维无关,一直存在。常人总是习惯于思维,也就是被生生灭灭的妄念所转。把妄念打掉后,则可现出意识的清净面,有些人又把它认为是自性,实不知它也只是一个境界(现量境)而已,须知既能起念,又能清净的才是,既不在动念处亦不在清净上。

从六根的明暗、动静、通塞、恬变、离合、生灭,这十二种变化的现象中,返求我们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自性,正如《楞严经》云:“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相互为用。……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客尘喻

    众生之所以烦恼,其原因不外乎被五阴所骗,所以《心经》中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世苦厄,认知自己的真心之后,才知道“五阴浮云空去来”,在《楞严经》中,佛陀的大弟子侨陈如介绍自己的经验时,说了一种很好的体会真心与妄念的方法,其一为主与客的关系,“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淑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五阴是客人,真心是主人,五阴只如空中的浮云,自生自灭,忽来倏去,真心郎若太虚,寂然不动,又如一间空屋中,光线射入缝隙,可见到空中有许多灰尘动摇,正如五阴,而虚空澄清湛寂,正如自性。仔细思维这个道理,可以“度一切苦厄”,比如当我们生病时,无非是为这个身体而担心,同时感受到痛苦,如果我们知道这些不过是色、受、想、行、识五阴暂时的幻现,就不会再为它烦恼。看住我们的主人好了,客人迟早会走掉的哟!又如当我们为面子问题而烦恼时,只要觉悟到我们又被客尘所骗,就可以“以湛旋其虚妄”,重做自己的主人。这也就是临济祖师“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之义。

    所谓三界唯心,无边无延的宇宙太空在我们的真心之中也不过如一微尘,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功能弥遍十方,互用无碍,只要从流返源,任运长养,真心的功能自然日益蕴生,如婴儿之成长,岁月以之,不假功力,又如春日之敷陈万物,煦明锦绣,原无须人为施作。天下本无事,何须矫情造作,妄求功曛,徒自扰乱乎哉!

真心不灭

    我们的色身刹那刹那变异,犹如燃烧的火烛,渐渐成灰,从孩童时的肤腠泽润,到壮年时的血气长成,乃至年老时枯悴昏昧,发白面皱,终将朽灭,日迁月化,密移不停,但是那真如自性何曾微变?比如我们小时候看天,长大后看天与年老时看天,并没有什么不同,虽然所见的东西,时时变异,“能见”的功能,却没有丝毫迁改,由此可知,我们能听、能尝、能动、能说的自性“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去何为汝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声色,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轮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念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现量境

    凡夫的心总是在攀缘之中,“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或留恋于过去,或希冀于未来,或对现在虚妄分别,“昏扰扰相,以为心性”,将本来湛寂圆明的本觉真心忘失,若欲找回本来,必然得打消妄念,使心念无所住著,即六祖所悟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截断遍计所执和依他起性,以大圆镜智照用一切。所以无论何种修法必从观心入手,时时照顾当下,既不在脑中乱想缠绵,亦不向根尘境上攀缘外流,把妄念打消干净,露出意识的清净面,此时虽一念不生,而一切明明了了,当时刻保护任运之,渐渐可入妙三摩地,自然渐生一切智慧,祖师门下,棒喝之义即此,欲令学人三际脱空,而可入门也。然执此以为究竟者,则未免可笑,其与如来无上智慧尚有天渊之别。

十种深喻

    得少为足,此病最毒,认识自性,仅为略窥门径而已,禅门谓之见到主人公,“有省”而已,正须从此门奋勇前行,了却生死大事,做个自在丈夫。妙明心中本无一物,众生妄见我人及种种色相,辗转虚妄,沉沦生死,故当以如来金刚观察如幻三昧,照破五蕴“知是空花,即无轮转”。观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如芭蕉,如阳焰,如水月空花,自然不生执著,如汤消冰,超然入于无碍之境。性有真空,性空真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若能证知如幻,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则禅宗所谓之“初参”已破。要在各人努力,此事不可轻言也。《圆觉经》中智境四相,宜细细审思,见性之后,更要打扫悟迹,“言妄显诸真,真妄同二妄”,有证有悟,皆是魔业,微细我执,犹须细细涤除也。至于重关起用除习气法,王骧陆老前辈言之最详。

防魔

    当今时世,邪见充斥,魔强法弱,尤其以学气功者,妄求神异,贪嗔炽盛,入魔者多有,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危害,故防魔之事,学道者不可不预知也。古云“妖由人兴,魔从心造”,学人如能日常于自己习气上细心检讨,贪嗔爱慢,对境不生,人我诸相,一切寂灭,善已生令增长,未生令生,恶已生令断,未生令不生,日蕴月养自然正气浩然,妖魔何敢侵哉!

    然则,《楞严经》五十阴魔境界不可不知也。此五十境界,亦是修行五十梯阶,所谓道高魔长,修行的每一步中,都有无限风景,然而一为风景所惑,则落陷井,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观今所谓特异功能者,多滞于此,以己偶中,以为奇特,玩弄幻觉,诳惑无知,自招果报,殊可哀悯也。

    1.色阴区宇:正修三摩地者,须于六根之中时时返求自性,当销落诸念初入三摩地时,精明呈现,而未发光,如明眼人处于黑暗之中,虽然心似明白,却一无所见。此中会有种种境界发生。

(1)精明流逸前境,有时觉自己能出离身体。或觉有两个我。

(2)精明流逸形体,身体内彻,竟能于身内拾出蛲蛔。

(3)精魄递相离合,忽然闻空中有说法声,或十方上下同时人有说法。此时如知见不正,习气未尽,极易认为奇特著而成魔,此种人近来多有,某上师所传之观音法门为祸尤烈。

(4)心魂灵悟所染,定中见十方遍作金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忽见毗卢遮那坐无光台上,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花俱时出现。

(5)自心抑按过分,见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

(6)研心精细,于夜半或暗室内,见种种物,无异白昼。

(7)四大性离,四体忽然无觉,如同草木,火烧刀砍,都无所觉。

(8)欣厌凝想,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河沙数诸佛如来,遍满空界,下见地狱,上见天宫。

(9)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景物及亲眷或闻其语。

(10)遭遇邪魔附体,见善知识形体迁移,无端变化,自能说法,通达妙义。

种种境界,皆是幻妄,所谓“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良由无始以来贪嗔痴念,坚固难破,习气未尽,智慧眇劣故。当认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执定此义,一切不惑。若妄以圣证自诩,而潜行贪欲者,生遭国法,死堕无间,苦报无穷。

2.受阴区宇:若色阴消者,顿现光明,十方洞开,无复幽暗。此中亦有十种魔境。

(1)内抑过分,忽于心中发无穷悲,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不觉流泪,醒悟则无事,久自消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腹,逢人便哭,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2)胜境现前,感激过分,忽然心生无限勇猛,志齐诸佛,谓三僧祗只一念能越,悟则无咎,久自消歇,执迷不悟,则有狂魔入其心腹,见人便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3)定中受阴未破,色阴已消,于中忽然生大枯渴,限入孤寂,无事可作,故长忆不散,以为精进,悟则无咎,若以为圣证则有忆魔入其心腹,日夜撮心,悬在一处,沉忆悼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成就魔人。

(4)用心亡失观审,溺于知见,慧力过定,得少为足,自心已疑是卢舍那,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5)新证未获,旧心已亡,茫然无措,心中忽生无限艰险,发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己命,早取解脱,此因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常忧愁魔入其心腹,手执刀剑,自割其肉,自愿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欲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6)定心安隐,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悟则无事,若作圣解,则有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旁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7)得少为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若不醒悟,则有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纸帛,肉身真常,不自崇敬,实为颠倒。有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下,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8)于精明中,忽生无量轻安,自言成圣得大自在,若作圣解则有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9)心相迥寂,一味成空,忽然归向永灭,拔无因果,乃至心生长断灭解,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谤毁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性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食用,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破佛律仪,误人入罪,失于正受,堕无间狱。

(10)虚明深入,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事,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广说行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摄其凡愚,多至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

3.想阴区宇:受阴若尽,此心已能离身,可以此上历菩萨六十位圣位,得意生身。此中更有十种魔境。受阴尽时,天魔已不能入其心腑,故借他人之体以迷惑之。“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1)修定之人,心爱圆明,极力贪求善巧。天魔候得机会,飞精附人,口说经法,来到求巧人处,其形变化或作比丘,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为比丘尼,或在暗室而身有光明,迷惑此人,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说灾祥变异,或说如来某处出世,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人家资无故耗散,日久魔心生厌,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遭王难。

(2)修定之人,心爱游荡,贪求经历。天魔附人,口说经法,来于经处,自形不变,令听法者自见坐宝莲花,全体化为紫金光色,各各如是,得未曾有,迷惑是人,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邪见密兴,智慧消灭,魔心生厌,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3)修定之人,心爱绵密,贪求契合,天魔附人来此说法,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或得宿命,或有他心通,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自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某佛先佛,某佛后佛,真佛假佛,男佛女佛,日久魔心生厌,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遭王难,堕无间狱。

(4)修定之人,心爱穷究根本,贪求辨析,天魔附人而来说法,身有威力,令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妄言肉身即是法身,父父子子递代相传,即是法身常住,都指现在即是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迷惑是人,破佛律仪,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日久魔心生厌,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5)修定之人,心爱悬应,贪求冥感,天魔附人而来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人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别生法爱,粘如胶漆。破佛律义,潜行贪欲。口中好言。我于某世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休居于此。魔心生厌,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6)修定之人,心爱深入,乐处阴寂,贪求静谧,天魔附人而来说法,迷惑此人,令听法者,各知宿业,或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别使一人,于后踏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能知他心及与祸福,毫发不爽,佛律义外,更加精苦,诽谤比丘,揭人阴私,骂詈徒众。魔心生厌,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7)修定之人,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天魔附人来说经法,其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或有畜生,口衔珠宝,简册符牍种种异物,授于彼人,或藏地下,多食药草,不餐佳馔,或日食一麻一麦,其形不减,诽谤比丘,骂詈徒众,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某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或有宣淫破佛律仪,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魔心厌足,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8)修定之人,心爱神通,贪取神力,天魔附人而来说法,或复手执火光,撮光分于各人顶上,火长数尺,亦不烧热,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穿墙过壁,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着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揭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旁见佛土,赞叹行淫,不毁粗行,以为传法。魔心生厌,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9)修行之人,心爱入灭,贪求深空,天魔附人而来说法,其形隐没自在,出入虚空,或现身如琉璃,或手足有旃檀香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虽得空寂潜行贪欲。久之魔去,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10)修定之人,心爱长寿,贪求永岁,天魔附人,而来说法,迷惑是人,好言此地他方往还无阻,或经万之里之外,瞬息再来,能在彼方取得物品,或在一处房中,数步之间,令人从东往西,急行多年不到,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我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不因修得,此魔及与眷属,食彼精气,或化美女与其盛行贪欲,未逾年岁,精气枯竭,未及遇刑,已先干死。

此魔众等,末法出世,近则九世,多可百生,赞叹淫欲,破佛律仪,令真修行人,迷惑正知,命终之后,成为魔民,堕无间狱。想阴尽后,天魔已不能扰乱,只是由于智慧不够,会流入外道种性,楞严言之甚详,不赘。以上魔境,不一定顺序出现,所以行人要细心检讨,勿为所迷。

明心见性,非难非易,只要肯下功夫,勤断烦恼,打尽习气,不求自得,“撒手到家人不识,了无一物献尊堂”,其实众生本来是佛,又何假修证,然则不经修证,又怎知自己是佛,此事难言。

 偈曰:

 虫纹偶成,空花乱聚,诸佛法尔,非离非即,直钩钓鲤,抛砖作玉,寂灭场中,自在游戏!

乙亥年于赵州柏林禅寺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对生命全新的认识 下一篇禅理如花 明净风雅

大地视频

《心经》

看天下热点

图文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