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修行密法】唐僧西天所取经书中最简要的就是“《心经》”。现代高僧注释的都是《心经》显意。然早在大唐,禅宗九祖大颠和尚在修行中,就次第入顿证悟了《心经》中的密法,写《大颠和尚注《心经》》。《心经》中隐藏着一部修炼出世的密法,即如何从海底轮沿中脉直冲梵天轮,去会合宙心大日如来,从而得道成佛的密径。
【观自在菩萨】的显意是观音菩萨,但不解其密意终不得真谛。佛经的真正价值是教给后人一套开悟、修行得道的方法,使众生能渡到彼岸回归宙心本源。这五个字的密意是指修行者在打坐入静时,至极静入定时会观见一“无位真人”即自在菩萨,在自己的身体出出进进。此即修行者的元神、大灵、真我,摩尼珠。
【《心经》中的第一层次】生命能量主要分布在脑和脊椎,其70%-90%集中在海底轮和水轮。通过打坐及冥想调息将此生命能量沿中脉提升并集中至月轮时,松果体内就可观见一个明亮的性光团。此称为月、佛性、自性或自在。月明后方可行观,叫自性观。在入定后所观见的自性就是自在菩萨。这是《心经》修行密法的起点。
【《心经》中的第二层次】菩萨观是已经进入大观的神通,已成就了三魂合观。大观时见到了什么?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破了肉身的“我”。若五蕴不空,依堕落生死轮回苦。只有悟到蕴空法的人,才可以度过一切苦厄。如把度理解为观音来度人救苦不是《心经》的本意。佛不度人人自度,行至菩萨观才能自度。
【《心经》中的第三层次】《心经》里舍利子密意是表示一种特殊的生命形态。脱离人体遁入虚空灵界的自性就叫舍利子。它是自性本空,亦色亦空,色空不二。舍利子出现后你的修行就会进入色空同观。人的六根六识也是互相神通妙用,此时的“真我”是无眼能看(天眼通),无耳能听(天耳通),无脚能行(神足通),等等。
【《心经》中的第四层次】又来舍利子,诸漏已尽,修到此时已成就了漏尽通,以归寂灭。此时修行者若打算舍弃人身出三界,回归法界外,自在更无忧,获得真舍利子。如若不明白,也不要再问了,还去静坐吧。照见五蕴实无所有,自然入空。既得入空,其法亦空。无生死可断,无涅槃可证,此即等觉、妙觉之境界。
【《心经》中的第五层次】修行到层次终于明白"真我"的体性了: (1)永恒性;(2)不染性,生命载体不能沾染它;(3)虚空性,阳光电光可以穿过它,但不相溶;(4)灵性,无所不知;(5)独立性,既可与宙心相溶充满宇宙,又可飘移出而独立存在;(6)依附性,可依附在动物植物人身上而成为其主宰,也可离去另寻载体。
【《心经》中的第六层次】修到第五层次是人空法不空,自性溶入光的海洋,是很多佛门弟子误认为的最高境界。问题在于这个所谓的最高境界其实并没出三界,而仅是在三界内寂灭了,误以为涅槃当佛去了。修行最危险的就是到第五层次而止观止行。第六层次要继续前行,日夜精进,得无所得,自性清净,无得无失。
【《心经》中的第七层次】修行到此成了人法俱空,无人无法了,溶入光的海洋而无智无得的永恒散解。但是生命并没有消失。了得人空名曰菩提,了得法空名曰萨埵,人法俱空名曰妙觉。果行圆满,得四果阿罗汉位,入第七密度世界。转凡成圣,悟佛三昧,无师智,自然智。继续精进前行则是第八密度菩萨世间。
【《心经》中的第八层次】修行到上一层人法俱空后,切不可止步,而须依据大神咒去找回自我的存在,这叫空不落空。若仅止于人法俱空,就心有挂碍而产生恐怖。这个心是指修行者的天心,即大灵,时时牵挂色魂的得失。只有按般若波罗密多大神咒接着修,方可无有恐怖,穷尽之法,全部放下,知见无见,即是涅槃。
【《心经》中的第九层次】三世诸佛之母即宙心大日如来。般若波罗密多,此即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是宇宙间威力最大的咒,意思是:我与宇宙同在,我与大日如来同在。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个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果位称为无上正真,园顿上乘。蓦然顿悟,亲见无上正真当为佛。佛祖拈花一笑,不可说…
【般若波罗密多】般若即光明法船,波罗即乘此船方可出界,密多即宙心。此大明咒明确告诉众生,乘光明法船出三界回归宙心本源。这是末法时期最殊胜的回归宙心成佛之法。《心经》中观音最后告诫说,既然已经把最高、最上乘的修行功法说给你们了,“揭谛揭谛…” 去吧,去吧,一起修行去彼岸吧,好自为之吧!
《心经》学习资料汇编
《心经》学习资料
1.《心经》简介
2.《心经》全文
3.《心经》(全文注音)
4.《心经》白话文:
5.《心经》佛教纪实影片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
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胜,就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注音)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dù yī qiē kǔ 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 ,kōng bù yì sè , sè jí shì kōng , kōng jí shì s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bù shēng bù miè, bù gòu bù jìng,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wú wú míng ,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 yǐ wú suǒ dé gù。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wú guà 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uò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jí shuō zhòu yuē:
即说咒曰:
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白话文
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当我修行大智慧到彼岸心经成就时,观照到内心处于极其平衡、清净的状态,以前一直都活跃着的五蕴都消失了,过去所承受的苦难,厄运也有如梦幻泡影般消失殆尽,而且以后也不会再出现了。舍利子,我跟你说,我们所见的物质形态看似有形,其实和无形的空没有差别,甚至还可以这么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为什么我这样说呢?舍利子我告诉你,所有生命的本质,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其本原是极清净、极平衡的,它们一直存在着,不生也不死,没有生和死的概念,没有垢和净的差别,也不存在增加或减少的问题。所以在这样的清净中没有有形物质的存在,没有感受、思想、意念和见解。到了这样的境界,已经没有六根了,也感觉不到六尘了,也没有六识的分别了,彻底摆脱了六道轮回的折磨,所以也就无须知道“苦、集、灭、道”这样的圣谛了,谈不上什么智商,也谈不上什么拥有,一切都了不可得。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成就了菩萨的功果。我跟你说,依智慧到彼岸来修行,能做到心无挂碍,因为知道了所有的现象都是暂时的、短暂的,不是根本;如果做到了心无挂碍的境地,哪里还会有恐怖,哪里还会有颠倒的妄想,最终自自然然地就到达了彼岸,到达了清净的极乐世界。所有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佛都是依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来修行,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们知道智慧到彼岸是最神奇的心法,是最明了的心法,是最上乘的心法,是不可思议的心法,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也可以叫做智慧到彼岸心法。现说心法如下:修行、修行,不断地超越自我当到达清净的彼岸时,自然成就大智慧了。
《心经》学习资料汇编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具体修法
必须提醒大家的是,修法和理论是不能相互脱离的,只讲理论没有修法,就没有什么用处;没有理论只讲修法,虽然方法懂了,却没有相应的见解,那修什么呢?虽然我以前所讲的中观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表达的,但却是正统的中观,即使再讲复杂一点,也不会有什么更新的内容。
在观修“色即是空”的时候,当所有的前期准备做完之后,就在自己的前面观想一座高大宏伟的楼房,然后去观察这栋楼房:
在宏观世界当中,它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但实际上它是不是存在的呢?然后,我们既可以利用量子物理的理论走一截路——把物质分解为分子、原子等等,直到“场”为止,但只能走到这个程度;也可以利用佛教理论一直走到底,从佛教的角度来分析,就可以像《俱舍论》当中所讲的一样,把这栋楼房分解成很多很小的微尘,这些微尘又可以一再细分,直至分到无分微尘,无分微尘再分下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它打破了。
这个境界,是量子力学与佛教的共同结论,从量子力学的角度,也可以分析到此——一栋高大的建筑物,可以消失在纯能量当中。
你们不要以为纯能量也是什么东西,纯能量虽然也称为物质,但它却没有物质的属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仪器才能够测量的,无形、无色的东西。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个“场”也可以被推翻。
这样一来,一栋楼房经过一再观察最后就没有了。它不是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了,就是在这个空间当中消失了,这个时候就要思维:虽然在我的眼、耳、鼻、舌不观察的时候,它是一栋楼,但经过观察之后,它不但不是一栋楼,甚至连一个微尘都不是。
当深深体会到楼房是空性的时候,此时要注意两点:第一点,就是要保持这个体会;第二点,就是要让我们的心从侧面去监督。看它自己是否一直处于这种状态,看它有没有往外的散乱,有没有往内沉重的昏沉困倦。如果发现意识在胡思乱想,已经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根本没有处于这种状态,那个时候,就要让它回来,继续停留在这个状态中。除了这两点,其他没有什么。
如果实在不能坚持,就停下来。然后又去观察一座山,或者是观察湖泊,分析方法也是一样的,水是物质,往下是分子、原子……这样观察之后,则无论多么大的湖,最后都可以消失。
这个修法和有些空性修法的不同点,就是需要观想一个对境,其他没有什么区别。最后是回向、起座。这就是最方便的修空性。
如果你们以后有时间,可以去了解一下其他书上所讲的空性修法,但可以肯定地说,除了禅宗以外,任何一个显宗的空性修法,说来说去,都万变不离其宗,精华就是这两点。
每一个写书的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哪些该写,哪些该保留,每个人所掌握的分寸是各不相同的。有些人在写作的时候,会把很多意义隐藏在一、两个词句中间,而不可能把所有的意思都说出来。我们在讲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隐含的意思都讲出来,应当比看书更清楚一些。如果讲的时候,还是原书当中的内容,那讲不讲都一样了。
这就是“色即是空”的修法。
空即是色
“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呢?
前面,我们把所有的物质都分解到心的本性如来藏了,这已经是路的尽头,再往下就没有可走的路了,这就是“色即是空”;反过来说,就是“空即是色”。
比如说:当我们把这栋楼分解到心的本性光明以后,是否意味着这栋楼房的现象也不存在了呢?并非如此。尽管被我们分解了,但房子还是依然如故地存在着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上面我们通过观察,知道不仅是这栋房子,包括组成这栋房子的微小粒子都不存在,但为何它还在我的眼前出现呢?这就是“空即是色”。
佛教所说的“空”,是除了物质以外并不存在的。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
这样观察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我们不是要在思维以后,就让这栋楼房不存在,就让眼睛看不见楼房,而是要获得一种胜利。什么样的胜利呢?就是跟自己的执著决斗所取得的胜利。
什么执著呢?以前我们认为,房子就是房子,物质就是物质,都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从来没有想过这都是虚幻的。
当我们想到“我要拿钱去买一束花供佛”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地想“我要拿实有的钱,去买一束实有的花,然后去供实有的佛”,虽然心里没有想到这些名词,但实际上我们却认为:“我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一束花,而不可能买的是纸上画的花,或者电视机荧光屏里出现的花”,“我拿的肯定是实有的钱”,“我供的也绝对是实实在在的佛”,“之所以我要供佛,是因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狱,地狱里面有实实在在的痛苦,为了避免这些难忍的痛苦,我就要去供佛积累资粮”,其实在这当中,就已经默认了自己的执著。
现在学了空性以后,就要通过观察,从而在我们心里消除这是地狱、这是佛陀、这是花的分别执著。我们现在要推翻的,不是所看到的楼房等现象,而是自己原有的这些实有执著。眼睛看得见看不见,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关键的问题,是要消除自己内在的执著。
有人会提出疑问:前面所讲的修法,就是通过观察思维,将一栋楼分解、分解、再分解,最后体会到空性,但是,当我们睁开眼睛一看,这栋楼还在面前,这样从起点到终点,最后又回到了起点。不就等于原地踏步,白修一阵了吗?
并非如此。虽然此时我们的眼睛仍然能看到物质,但认识上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去我们认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楼房,但现在我们却明白,虽然它看起来是楼房,但它却是虚幻的,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我们的收获。
在刚刚开始修法的时候,我们只能从理论上知道空性,当别人问我们“这本书是实在的吗?”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它不是实在的,而是虚幻的。”当我们回答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才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说出来的,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想法,我们发自内心地认为它就是虚幻的,但如果没有修行,就纯粹是一种观点,起不到什么作用。
如果通过这样的观察方式去修的话,最终执著是肯定可以消灭的。
这样一来,外境就不会对我们有任何利害了。什么是利害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去分析这些物质。比如说:在我们刚刚看到这束花的时候,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虽然看见了,却没有任何思维,也没有任何执著,那时也就不会有任何利害。
佛经里面也讲过:小孩子杀生没有成年人的罪过严重,因为成年人杀生,是故意去杀的——因为这个动物身上有可以食用的鲜肉,或可以卖钱的皮毛,所以就生起了强烈的贪心,继而去杀害了这个动物;小孩子虽然也杀死了动物,给动物带来了痛苦,但他们的思维却是很简单的,没有太多的恶意,没有什么大的执著,是无意去杀的,所以没有成年人的罪过严重。这是佛经里面说的,不是我编造的。
再比如说:当有人看到战争的杀人场面,自己却没有生起嗔恨心,也就不会造作罪业。
这说明什么呢?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内心的执著,因为有了执著,便会导致很多的烦恼。如果不消灭内心的执著,我们就会认为,金钱是实在的东西,可以解决实在的痛苦,我去挣钱是应当应分的事情。如果挣不到钱,实在活不下去,那么采取偷盗、抢劫等不正当手段去获得钱财也是未尝不可的,这样就会造业,并丧失最起码的道德观念,所以,我们必须要消灭自己的执著,要跟自己的执著决一雌雄。
在消灭执著以后,是什么样的状况呢?在那个时候,虽然我们的眼睛还是可以看到所有的东西,跟以前没有听过空性,没有修过空性时完全没有两样。以前能看到的,现在也看得见;以前能听到的,现在也听得见,但心里看问题就全然不同了。以前认为是实在的东西,现在不需要去分析这束花是能量,是空性等等,不假思索地直接就可以把它看成如梦如幻,所以也不会有执著,继而也就没有烦恼;既然没有了烦恼,也就没有理由再在轮回中继续受苦了。
虽然眼睛所看到的现象,在一定的阶段也可以发生变化,但在显宗修法当中,却要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发生改变;而依照密宗生起次第的修法,则可以快速地改变,不但心里没有执著,而且也可以看到全然不同的景象。
当然,这不是我们现在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无论看得到现象还是看不到现象,都没有问题,主要的是破除对现象的执著。
比如说:当我们眼睛看到一个人,如果只是眼睛看到,而心里却没有执著,既没有对他的贪心,也没有对他的嗔恨心,那看到看不到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看到这个人以后,心里产生了执著,随即开始贪爱或者嗔恨这个人,那就会造业,造了业以后,就无论如何都跑不掉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消除执著,如果不消除,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要消除执著,就要去修行,这是非常合理的说法。
有些人认为,所有合理的东西就叫做科学。既然如此,那我们前面的推断,就应该是非常“科学”的说法。其实科学本身,也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退一万步说,即便科学的结论是正确的,那它的权威性,也只能限定在世俗谛当中,一旦超出了世俗谛的范畴,科学就一无是处了。
总而言之,“空即是色”,就是虽然通过观察,知道万事万物都不存在,但它却还是会在我们的眼前出现。
现在经常有些人不知天高地厚,一看到佛经当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望文生义,抓住字面就开始胡乱地批驳一气,但他们却根本不懂什么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很荒唐的。
在辩论当中,有一个十分严格的要求,就是如果想驳倒对方,就必须非常清楚地知道对方的观点,这样才有资格去评价对方。如果别人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却不明就里地妄加评论,那就是荒谬至极的做法。
“空即是色”要告诉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这栋楼房连现象都不存在,只是说要表明,这个世界是一个如幻如梦的虚幻世界,并进一步要我们消除对它的执著而已。
色空双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意思和前面讲的差不多,空离不开色,色离不开空。如果离开了色法,就不存在空性;如果离开了空性,也就不存在色法。在色法或者现象之外,不存在空性;除了空性以外,也没有其他的色法或者现象。空性就是现象,现象就是空性。
为什么呢?比如说:当我们的肉眼正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同时它就是空性的。佛菩萨境界当中一切万法的空性,与我们所看到的不空二者,是位于同时的。作为现象的色法,根本就没有离开空性。现象和空性二者,是无二无别、不可分离的。
我想用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有人说:“运动不异静止,静止不异运动。”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一点也不矛盾。
怎么理解呢?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所有静止物体,比如一座大山,实际上就是运动的,所以“静止不异运动”;实际上是运动之物,在我们看来却是静止的,所以“运动不异静止”,这就是现象和实际存在方式的两个不同侧面。
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一切都是空性,但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它们却都是那么的完整、那么的实在,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幻觉在作怪。
比如说:从我们的肉眼来看一本书,是一个静止的物体,无论怎么去看,都不能看出它在运动,但前面也讲过,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来说,你们都知道,如果用电子显微镜来看,它却是由很多粒子构成的,而其中的每一个粒子,都是以极快的速度在运动。其中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是以每秒730至2200公里的速度在运动。
在原子里面,绝大多数都是空间。我们都知道,原子里面只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有多小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如果把原子放大到这栋楼这么大的话,那么原子核的体积就只有一粒芝麻那么小。除了原子核以外,在原子中剩下的其余部分都是空的,只是一些电子在围绕着它旋转而已。正因为电子转得太快了,人类的眼睛看起来,就像根本没有运动的固体一样,所以,以前的科学家会认为:原子就是不能分割的最小单位。
比如:如果在漆黑的夜晚用一根燃烧的蜡烛很快在空中画一个圆圈,我们就只能在空中看到一个亮的圆圈,而看不出一个个的亮点;但如果划圈的速度减慢以后,我们就能看到蜡烛的运动,以及蜡烛所在之处的亮点。
再比如:当螺旋桨飞速旋转的时候,我们也只能看到一个似乎是静止的封闭的圆圈,而根本看不到其中的叶片和空间,也看不到叶片的运转。
为什么我们看不出来呢?就是我们的眼睛出了问题,我们的眼睛还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们的眼睛看起来是静止的东西,却并不能证明它是静止的。
而我手里的这本书,就是由这些飞速运转的原子、电子等等组成的。
当然,实际上运动和静止不可能同时在一本书上成立。既然如此,那么,当宏观的静止概念和微观的运动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哪一个是正确的呢?肯定微观的结论说了算,所以,这本书就是运动的。
不仅仅是这本书,包括周围的房屋、花园、山脉等等都是这样,虽然我们从来没有发现它们是运动的,但它们实际上就是运动的。
同样,虽然我们看到了楼房,看到了周围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它们都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的,但实际上,它们却是不存在的。
在了知这一切以后,我们就会恍然大悟:噢!原来是我的眼睛有错,不要说什么胜义谛光明如来藏,连世俗谛物质的细微层面我都看不见。
我们的眼、耳、鼻、舌,只是在特定的范围内起作用。在这个范围之内,它们说了算——眼睛看到是蓝色,我们就认为是蓝色;耳朵听到有歌声,我们就认为有歌声,但是,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我就不能再相信它们。那相信谁呢?相信佛的理论。最终的真理,就是佛教,特别是大中观的境界。
那个时候,物理学就帮佛教作了一件大好事。
虽然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我能讲得头头是道,你们也可以听得津津有味,从头到尾没有什么不懂的内容,然而,虽然我们知道自己生存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面,但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逃出去,还是要去接受现实,还是要从存在的角度来面对这一切。
明明我们知道这是虚幻的,为什么还要把它们当成实在的呢?为什么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我们的表现还是和普通凡夫一模一样,凡夫追求的我们也渴望,凡夫厌恶的我们也躲避呢?
这就说明我们的修行还不到位,只是理论上知道了一点,却羽毛未丰,还没有真正的本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起太大的作用。
但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见解,如果在此见解上再能进步的话,则以后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也会和普通的凡夫大不一样,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而已。现在没有能力,并不说明证悟空性不能断除烦恼,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证悟空性,所以才不能断除烦恼。
也许有人会想:既然这四句话的意思都差不多,那为什么要啰啰嗦嗦地说四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