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TOP

向乡土解读《金葵花焚烧的土地》
来源:大地网——行中国看天下  作者:责编曹娜娜 【 】  2013-05-13

文/林贤治

  说起“乡土诗”,论本质,其实是新的。中国虽然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帝国,文人对于农事的歌咏,无论美化田园风光,还是感叹稼穑艰难,作品都不多;况且,文人与农人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即使有悯农之作,也多是出于儒教的民本思想,为王道设想,以观民情的。因此,谈不上是“乡土诗”。惟有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劳工神圣”的社会观念,才头一次把农民请到了文学的主角的位置;同样写的剥削与贫困,却是由于一种朴素的阶级意识,或是人道主义的理念的驱使。乡土诗的先驱者有刘半农、刘大白等,诗句直白,倾向鲜明;这些知识分子诗人由旧入新,正处于蜕变时期,在此所作的努力显得特别珍贵。

  在写作乡土诗的队伍中,杜涯、宗霆锋、王夫刚、郑小琼、李旭、熊焱、江一郎、韩文戈等是特别坚执的几位诗人,他们勤于写作,善于在饱浸着祖先的血泪和汗水的土地中汲取诗情。杜涯是突出的,具有一个哀歌诗人的特色,她通过自然和人事的四季枯荣的编织,不断重现古诗十九首那种传统的无常之感。宗霆锋把历史、民俗和现实生活融合到一起,随意挥洒,雄浑中显深邃。郑小琼的《女工记》,写作100个女工,相同的命运,不同的经历,在追踪采访的基础上,锲入曾经身为女工的痛感,真实感人。这样的作品,在近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是少见的,或简直是没有的。

  现今,中国农村确实面临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由于农村的嬗变,乡土诗的内容也就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中世纪式的淳朴、安谧,已为另一种躁动、喧嚣、混杂的景观所代替。作者基本上是70后、80后在农村出生的青年人,他们是农村的叛逆者、背弃者,然而又不无俄狄浦斯情结、充满内心冲突的一代。他们为梦想所召唤,又为梦境所放逐;其间,是不间断地奋斗,数不清的挫败。在都市中,他们无法安妥自己,无法如他们的父兄那样写出生活的颂诗、雅歌和牧歌。但他们是真诚的,在忠实于现实生活和个人感受的写作中,给乡土诗带来了不少新质。许多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创造性的尝试,论成就,超越了他们的前辈。

  这本《金葵花焚烧的土地:新乡土诗选》编选了十多年来的乡土诗,冠以“新”字,无非意在显示题材内容,作者的身份、思想及情感反应,以至个人化形式相对于30年前的实质性的改变。这群青年诗人不曾奉命行事,因为乡土与他们的命运是有着直接关联的,所以不会乖违现实,只需听从自己的内心写作。以时代的重大变易相比,这些诗篇难免显得轻浅,但毕竟有着很大的进步,丰富了中国的诗歌。诗坛上有不少诗人生活在云端里,靠写诗维持诗人的风度;这里的作者紧靠在土地上,唯靠写诗保持正常的体温、呼吸和心跳。写诗是生存的一部分,失去了诗歌,他们将失去可倾诉的亲人,行动的伙伴,生活将因此变得黯淡许多。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 下一篇评论家向隽:文字迷象的出位

大地视频

《心经》

看天下热点

图文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