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和《论语》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但是《论语》是选出来的,如果说《论语》相当于孔子的语录的话,那么《孔子家语》相当于全集。从规模上讲,包括标点在内,《论语》只有两万多字,而《孔子家语》却多出近四倍,相对来说材料比较完整。
正因为《论语》都是语录,而《孔子家语》提供了一个通篇的语言背景和环境,更加系统。比如关于《论语》成书问题,以往觉得篇章之间是随意堆砌,但如果看了《孔子家语》,可以发现其中的内在关联,它是按照对于孔子思想的内在认识和系统看法排列的。二十篇《论语》都服从于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内的各章《论语》是对该篇的中心思想的阐述与发挥。《论语》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大论著。
我们在《论语诠解》中就提到,《论语》首篇首章很多人就理解错了,传统解读人们把三句话割裂开来理解,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朋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胸襟。其实这三句话是有内在关联的,“学”是名词而非动词,是孔子的学说、信念、主张。“假如学说被社会采用,不是很高兴吗?退一步说,假如社会没有采用,但是赞同我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起讨论,不是也很高兴吗?再退一步,如果全世界都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有君子的胸怀吗?”这是孔子人生的三个境界。《论语》的首篇围绕做人这个中心问题展开,后面分别谈为政以德、守礼明礼等层层剥离展开,因此首篇是最重要的。
《论语诠解》对于孔子思想有何勘误和新的见解?
有很多。《孔子家语通解》对《孔子家语》整本书的成书、内在结构、原文进行了释读和翻译。而在此基础上,《论语诠解》对《论语》的很多言论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解读,对一些争议和误读提出了我们自己的看法。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传统上理解这句话强调君臣父子各行其道,觉得是统治阶级的符咒,但我们认为他强调的是“正己”,就是每个人在不同位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个人行为符合自己身份。《论语》对话缺少具体语言环境,《史记》中有更详细的记载,孔子也一贯强调修身、修己。
再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传统理解是瞧不起妇女,但实际上“小人”是地位低下的人的意思,不仅不是轻视,反而是重视。周初有“敬德保民”的传统,孔子思想与文武周公一脉相承。《孔子家语》中有“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其命矣。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