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这样一个名字,不是拿来说的,她的文字,可以一遍一遍去细细地读,安静地读,闲闲地读。在暮春的午后,或许深秋的清夜,那些文字,细读之后让人心中一凛,把世事人情剖白得如此不留余地。文字里所有关于的爱情、亲情、恩情的情感,都是有保留的,短暂而惨淡。即使是倾城之恋,也是几经心事曲折暗里计较的。可是,《小团圆》里的情感,在那场短暂匆促的爱情过去半个多世纪之后,在张爱玲生命的黄昏末尾,她却以文字牵引出漫天的云霞重现。不禁感叹,人生有多少时光可以再现,又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一个如此聪明、高傲的女子,竟也一世陷落在一场匆促的始乱终弃的爱情里。如果我们因为爱惜张爱玲,恨恨地说胡兰成这个男人风流成性枉负她一片痴情,这太不符合张爱玲的行事行文风格了。但是,痛已是在那里了,绵延深刻了一个女子一世的时光,每一分钟都不曾逃脱这种无法言说无以表诉无人倾吐的痛,以及悲哀。张爱玲最后选择了《小团圆》,我以为是她对这纠缠了她一世的痛的最后的解脱。这一次,是她主动,她主动选择了解脱。张爱玲用悲凉的心和眼,冷冷地看自己,看亲人,看周遭人事,看这个在《小团圆》里被她叫做邵之雍的男人。故事的凌乱、文字的捉襟见肘等等这不是江郎才尽,透过这些文字,我看到了张爱玲的勇气和勇敢。
张爱玲对于胡兰成是没有抵抗力的,即使最后她离开了他,依然对他刻骨铭心,回念起那些过往的锥心记忆,她脸上依然荡漾起喜悦的波痕。那些细节,被描述得得如置眼前,正如蓝田玉暖,沧海月明。既然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委托给了那个外人看来总不值得的男人,那他就是她的碧海蓝天,与旁人无涉,她顾影自怜地在自己的情爱当中小心经营,又不肯彻底放弃自己的孤傲与自尊。不管对方是不是汉奸,不管自己是否背负了“汉奸妻,人人可欺”的骂名,不管对方如何的背信弃义见异思迁或者脚踏多船,不管对方要的是几美团圆,她只沉浸在自己的“小团圆”当中。义:“她只有长度阔度厚度,没有地位……”,无论是在文坛上,还是情爱上。 其实说实在的,读这本书实在有些艰涩,文笔上跟她的很多其他作品不可等量齐观,尤其是前四章,我甚至有的时候我都不明白她在说什么,时间和逻辑上都让我觉得混乱。不是江郎才尽江河日下,而是她的矛盾她的斗争,她在犹豫要不要继续“揭秘”、继续解剖,让大家看到更加真实的张爱玲,尽管她在很多时候,并不受人待见。也许,她就此完成了她自己情感的救赎,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团圆。 《小团圆》中的九莉,那才是她的自己。这个自己有不快乐的童年,被裹挟在家族利益和大人争斗中无所适从,这个自己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学会了驾驭,这个自己从母亲和姑姑那里看到了许多世故和苍凉,而自己却是无法世故和苍凉,这个自己最大的遗憾是一腔的爱和温暖都付于一个“无赖人”。即便如此,“乱世佳人”仍然是佳人,没有圆满,人生,还是够得上小团圆。她只是她,对生命无更多祈望,她放开自己去爱,纯粹到不掺任何杂质。 她的团圆,只因这场爱。 可是,这世上,又有多少爱可以重来。22岁遇到39岁,她用大段大段的时间去迷恋他,可是又隐隐觉得,总有何种的不妥。小说中甚至不吝惜用大量的略带情色的笔调去勾勒他和她的关系。为了挽留他在她的身边,她甚至宁可战争不要停歇,无暇顾及国家与平民,因为她对他的情意实在成为了切肤之爱。没法像卓文君那样,“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无论他对她怎么样,他始终曾经是一尊偶像存在于她心里,于是,“卷帘梳洗望黄河”,隐去了前面那句——“为恐刘郎英气尽”!他是她的神。尽管最后他面目可憎,令人唾弃,甚至成了今天的“集邮男”的前驱,他挥霍了她对他的崇拜,但是,他终究是她的“小团圆”的主角。“掬水月在手”,已经在指缝间溜走,可是,她浑然不知。而他,又怎么可以如此的无情还如此的心安理得?让人等了四年,还要用齐桓公的故事来让等待变成永远……只是,可惜呵,她只记住了他写给她的那纸婚嫁文书上的誓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总有何种的不妥。小说中甚至不吝惜用大量的略带情色的笔调去勾勒他和她的关系。为了挽留他在她的身边,她甚至宁可战争不要停歇,无暇顾及国家与平民,因为她对他的情意实在成为了切肤之爱。没法像卓文君那样,“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无论他对她怎么样,他始终曾经是一尊偶像存在于她心里,于是,“卷帘梳洗望黄河”,隐去了前面那句——“为恐刘郎英气尽”!他是她的神。尽管最后他面目可憎,令人唾弃,甚至成了今天的“集邮男”的前驱,他挥霍了她对他的崇拜,但是,他终究是她的“小团圆”的主角。“掬水月在手”,已经在指缝间溜走,可是,她浑然不知。而他,又怎么可以如此的无情还如此的心安理得?让人等了四年,还要用齐桓公的故事来让等待变成永远……只是,可惜呵,她只记住了他写给她的那纸婚嫁文书上的誓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除了情爱,还有盛九莉的家庭生活让人唏嘘感慨。她的父母、姑姑、弟弟、佣仆、闺密的关系,也让人对张爱玲的私生活的原有认识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就像她自己形容的一样,人在路上走着,感觉天地都颠倒起来。她父亲的凶悍、母亲的吝啬、弟弟的懦弱、姑姑的精明、佣仆的险恶,甚至一度被认为与她有同性爱的闺密,也并非如此心无芥蒂。于是,了解了为何《小团圆》迟迟不愿意面世,因为涉及了太多我们看不到的灰暗。要跟拿走八百元港币还声言“虎毒不食子”的母亲相处,就如书中的原话,“跟不喜欢的人亲密是最恶心的”,于是母亲的手握住她的时候,感觉是横七竖八的竹管子。跟精明算计的姑姑相处,所以从来不留人吃饭。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她的谨慎、冷漠、清绝、孤傲,事出有因。渐渐能够理解她。 第九章是《小团圆》的点睛之笔。那段乡下唱戏的描写,“行头是好的,班子是普通的班子”,似乎正在深刻的揭露着什么。出现了五遍的“怎么一个个都这么难看”,戏里戏外,其实是模糊不可区分的,那个戏里的小生,赶考途中惊艳,遇到的那个众人交口称赞的压轴旦角,最后二美三美团圆的大结局,似乎为书名“小团圆”做了注脚。而戏外的九莉,爱玲,正如其自己给自己的一个定 除了情爱,还有盛九莉的家庭生活让人唏嘘感慨。她的父母、姑姑、弟弟、佣仆、闺密的关系,也让人对张爱玲的私生活的原有认识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就像她自己形容的一样,人在路上走着,感觉天地都颠倒起来。她父亲的凶悍、母亲的吝啬、弟弟的懦弱、姑姑的精明、佣仆的险恶,甚至一度被认为与她有同性爱的闺密,也并非如此心无芥蒂。于是,了解了为何《小团圆》迟迟不愿意面世,因为涉及了太多我们看不到的灰暗。要跟拿走八百元港币还声言“虎毒不食子”的母亲相处,就如书中的原话,“跟不喜欢的人亲密是最恶心的”,于是母亲的手握住她的时候,感觉是横七竖八的竹管子。跟精明算计的姑姑相处,所以从来不留人吃饭。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她的谨慎、冷漠、清绝、孤傲,事出有因。渐渐能够理解她。
第九章是《小团圆》的点睛之笔。那段乡下唱戏的描写,“行头是好的,班子是普通的班子”,似乎正在深刻的揭露着什么。出现了五遍的“怎么一个个都这么难看”,戏里戏外,其实是模糊不可区分的,那个戏里的小生,赶考途中惊艳,遇到的那个众人交口称赞的压轴旦角,最后二美三美团圆的大结局,似乎为书名“小团圆”做了注脚。而戏外的九莉,爱玲,正如其自己给自己的一个定义:“她只有长度阔度厚度,没有地位……”,无论是在文坛上,还是情爱上。
总有何种的不妥。小说中甚至不吝惜用大量的略带情色的笔调去勾勒他和她的关系。为了挽留他在她的身边,她甚至宁可战争不要停歇,无暇顾及国家与平民,因为她对他的情意实在成为了切肤之爱。没法像卓文君那样,“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无论他对她怎么样,他始终曾经是一尊偶像存在于她心里,于是,“卷帘梳洗望黄河”,隐去了前面那句——“为恐刘郎英气尽”!他是她的神。尽管最后他面目可憎,令人唾弃,甚至成了今天的“集邮男”的前驱,他挥霍了她对他的崇拜,但是,他终究是她的“小团圆”的主角。“掬水月在手”,已经在指缝间溜走,可是,她浑然不知。而他,又怎么可以如此的无情还如此的心安理得?让人等了四年,还要用齐桓公的故事来让等待变成永远……只是,可惜呵,她只记住了他写给她的那纸婚嫁文书上的誓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除了情爱,还有盛九莉的家庭生活让人唏嘘感慨。她的父母、姑姑、弟弟、佣仆、闺密的关系,也让人对张爱玲的私生活的原有认识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就像她自己形容的一样,人在路上走着,感觉天地都颠倒起来。她父亲的凶悍、母亲的吝啬、弟弟的懦弱、姑姑的精明、佣仆的险恶,甚至一度被认为与她有同性爱的闺密,也并非如此心无芥蒂。于是,了解了为何《小团圆》迟迟不愿意面世,因为涉及了太多我们看不到的灰暗。要跟拿走八百元港币还声言“虎毒不食子”的母亲相处,就如书中的原话,“跟不喜欢的人亲密是最恶心的”,于是母亲的手握住她的时候,感觉是横七竖八的竹管子。跟精明算计的姑姑相处,所以从来不留人吃饭。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她的谨慎、冷漠、清绝、孤傲,事出有因。渐渐能够理解她。 第九章是《小团圆》的点睛之笔。那段乡下唱戏的描写,“行头是好的,班子是普通的班子”,似乎正在深刻的揭露着什么。出现了五遍的“怎么一个个都这么难看”,戏里戏外,其实是模糊不可区分的,那个戏里的小生,赶考途中惊艳,遇到的那个众人交口称赞的压轴旦角,最后二美三美团圆的大结局,似乎为书名“小团圆”做了注脚。而戏外的九莉,爱玲,正如其自己给自己的一个定
其实说实在的,读这本书实在有些艰涩,文笔上跟她的很多其他作品不可等量齐观,尤其是前四章,我甚至有的时候我都不明白她在说什么,时间和逻辑上都让我觉得混乱。不是江郎才尽江河日下,而是她的矛盾她的斗争,她在犹豫要不要继续“揭秘”、继续解剖,让大家看到更加真实的张爱玲,尽管她在很多时候,并不受人待见。也许,她就此完成了她自己情感的救赎,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团圆。
《小团圆》中的九莉,那才是她的自己。这个自己有不快乐的童年,被裹挟在家族利益和大人争斗中无所适从,这个自己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学会了驾驭,这个自己从母亲和姑姑那里看到了许多世故和苍凉,而自己却是无法世故和苍凉,这个自己最大的遗憾是一腔的爱和温暖都付于一个“无赖人”。即便如此,“乱世佳人”仍然是佳人,没有圆满,人生,还是够得上小团圆。 她只是她,对生命无更多祈望,她放开自己去爱,纯粹到不掺任何杂质。 ,总有何种的不妥。小说中甚至不吝惜用大量的略带情色的笔调去勾勒他和她的关系。为了挽留他在她的身边,她甚至宁可战争不要停歇,无暇顾及国家与平民,因为她对他的情意实在成为了切肤之爱。没法像卓文君那样,“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无论他对她怎么样,他始终曾经是一尊偶像存在于她心里,于是,“卷帘梳洗望黄河”,隐去了前面那句——“为恐刘郎英气尽”!他是她的神。尽管最后他面目可憎,令人唾弃,甚至成了今天的“集邮男”的前驱,他挥霍了她对他的崇拜,但是,他终究是她的“小团圆”的主角。“掬水月在手”,已经在指缝间溜走,可是,她浑然不知。而他,又怎么可以如此的无情还如此的心安理得?让人等了四年,还要用齐桓公的故事来让等待变成永远……只是,可惜呵,她只记住了他写给她的那纸婚嫁文书上的誓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除了情爱,还有盛九莉的家庭生活让人唏嘘感慨。她的父母、姑姑、弟弟、佣仆、闺密的关系,也让人对张爱玲的私生活的原有认识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就像她自己形容的一样,人在路上走着,感觉天地都颠倒起来。她父亲的凶悍、母亲的吝啬、弟弟的懦弱、姑姑的精明、佣仆的险恶,甚至一度被认为与她有同性爱的闺密,也并非如此心无芥蒂。于是,了解了为何《小团圆》迟迟不愿意面世,因为涉及了太多我们看不到的灰暗。要跟拿走八百元港币还声言“虎毒不食子”的母亲相处,就如书中的原话,“跟不喜欢的人亲密是最恶心的”,于是母亲的手握住她的时候,感觉是横七竖八的竹管子。跟精明算计的姑姑相处,所以从来不留人吃饭。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她的谨慎、冷漠、清绝、孤傲,事出有因。渐渐能够理解她。 第九章是《小团圆》的点睛之笔。那段乡下唱戏的描写,“行头是好的,班子是普通的班子”,似乎正在深刻的揭露着什么。出现了五遍的“怎么一个个都这么难看”,戏里戏外,其实是模糊不可区分的,那个戏里的小生,赶考途中惊艳,遇到的那个众人交口称赞的压轴旦角,最后二美三美团圆的大结局,似乎为书名“小团圆”做了注脚。而戏外的九莉,爱玲,正如其自己给自己的一个定
她的团圆,只因这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