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口气看完了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
以前,我对林徽因知之甚少,只知道她是民国才女。从这个纪录片里,能够比较系统而详尽地了解林徽因的人生轨迹。
看到《流亡》《惨胜》那两集时不禁两眼潮湿,为了这个才女在战乱期间颠沛流离的苦难,为了她多年肺病卧床不起的惨淡。
尽管如此,病歪歪的林徽因给人的感觉却是一个全方位的强者形象。她从一个大家闺秀到文艺沙龙主持人、女主角,处处彰显出贵族精神。哪怕是在逃难中一贫如洗,完全如普通村妇般操劳持家,她执著的追求与浪漫的诗情也从没有减退过。那样一个女性,素颜朝天却总能令人眼前一亮,她学养深厚思维敏捷谈锋甚健,使所有见过她的文人都景仰倾慕至极。
林徽因最成功之处在于她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左右逢源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16岁那年,林徽因在伦敦邂逅了诗人徐志摩,徐志摩不仅撩动了她少女的心扉,并且一直热烈追求她。不能不说,徐志摩对林徽因是有影响的,她后来一生的烂漫诗情恐怕都与这位诗人有关。但是对于徐志摩的追求,林徽因最终没有接受。我们可以想象,那之间,必是有着许多欲迎还拒,抑或欲拒还迎的省略号吧?
1924年泰戈尔访华,林徽因与徐志摩作为翻译全程陪同,面对这对金童玉女,泰戈尔曾感叹道: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林徽因的最终选择是梁思成,这无疑是最明智最理性的选择。从家世,从性格,从志趣来讲,梁思成都是不二人选。徐志摩当时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是个情事不断的诗人,而梁思成是个很单纯的学者,单从“可靠”来讲,徐志摩也是比不上梁思成的。事实证明林徽因的选择是正确的,尽管经历过很多磨难,但相同的志趣——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事业,把她与丈夫的命运紧紧栓在一起,他们比翼双飞,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梁林”。可以说,林徽因的婚姻是很成功的选择。
当然,她还有另外一个倾慕者,大家都知道有个哲学家金岳霖为了她终身未娶。比邻而居,他只要能够看到她,心里就满足了。
林徽因一生,在感情上的收获不可谓不丰,真令人惊叹。我想,这得益于她既不乏柔软的感性,更具有高于平常女子的清醒与理性,她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要什么。
另外,林徽因的成功还可以给我们这样的思考:一个女人,无论如何不能把自己全盘托付给一个男人,“低到尘埃里去”的爱,男人多半是不会珍惜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好,当她凭着自己的美丽优雅聪慧成为把握全局的主持人时,那些男人永远只有在石榴裙下仰慕的份儿了。她的惊鸿一瞥,熠熠闪光,也将成为男人内心永远求而不得寤寐思服的对岸伊人了。
相比之下,张爱玲对爱的投入,萧红对爱的乞怜,其结果之悲,那其实不全怪命运多舛,更多的是缘于一种姿态。在这方面,林徽因足可以当她们的导师。她把爱情婚姻玩得滴流转,把男人玩得滴流转,这份功夫,这个手腕儿,远远比她在建筑学上的贡献有趣得多。
林徽因的明智,足可以做所有女人人生的范本。
前日看到博友刘宽说的一句话:“一个男人装出一副有理想的样子,就会有女人义无反顾地献身。唉,万恶理想为首!”我说:“所以说男人都是装酷,女人都是傻子。”
不知为什么,尽管林徽因是这么成功地把握了一生的幸福,但我要说:我若是男人,我宁愿爱上那些情愿低到尘埃里的傻瓜女人,也不会喜欢这样一个聪慧睿智得出奇的女人。
不知男人对此如何想?
刚刚在别人的博客里看到一个趣闻:
林徽因从美国给徐志摩发电报,说自己孤单苦闷。徐大喜,次日一早就去回发电报以示安慰。不想电报局的员工看后嘟囔了句:“先生,今天早晨已经有四位先生给这位女士打过电报了。”原来,林徽因给好几个男人发了同样内容的电报,徐只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