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蕉城区三都这个小镇我并不是第一次踏足,但是为了“福海关”的遗址而来,却是头一遭。
盛夏的日头毒辣,但晴空朗朗,映照在碧波之上,尤显得开阔无垠。从码头乘坐快艇,海风尽拂,几分钟便抵达了三都镇。行走在小镇的街市上,见者寥寥,沿街的铺面,小店与主人都恹恹欲睡。遥想起百年前这里曾经有过的显赫与繁华,如今多少有些清冷与寂寥。
我们要寻访的“福海关”旧址地处半山腰,于是一路沿着山道往上走。不多久,先是看到了那座初建于1932年的天主教堂。这座西班牙哥特式式风格的教堂,坐西朝东,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钟楼高15米,面宽17米,深21米。此刻,透过低矮的铁栅栏,可以看到教堂周边花木葳蕤,在烈日下,这座仿若身披青灰色铠甲的雄伟建筑,有着说不出的庄严与肃穆。那拱形的门窗仿佛一双双锐利的眼,正远眺着碧波万顷的三都澳海面和对岸的笔架山。有两位画师正在教堂前支起画架,用色彩去体悟它的丰厚内蕴。
从教堂旁边绕过去,一座墙体斑驳但规模宏大的三层低矮建筑赫然出现在视野里,这座同样是西班牙式风格的建筑在周边苍翠植被的映衬下,沧桑毕现。同行的镇上干部说,这是修女院,如今正在重整装修。据说,清末,三都岛曾有大小修女院十余座,炮火中,只留下了现在这个,这里最年长的修女已过了百岁。匆匆进去浏览了一下,中间是个长方形的天井,正中一棵铁树张扬着无限生机,再往里一点,有假山池沼装点着。环列四周的房间大小均等,因在施工,很多屋子都空着。匆匆又退出这个清寂的地方,生怕会有了不合时宜的打扰。
从修女院的侧门出来,继续往上走,就发现山道越发狭窄了,两旁的蒿草长得没过人膝盖,纷纷前来侵占道路。足见这里人迹罕至。但一路上除了松柏、竹子、芭蕉、还有好多叫不出名目的树种,枝叶繁盛,清凉阴翳。忽然同行者说:看,那就是福海关。抬头一瞥,一座红黄相间的建筑在不远处的树丛中若隐若现,很是惹眼。于是加快了脚步。然后一个拐弯,出现一块开阔的平地,“福海关”就在一棵大榕树的依傍下,整个儿地呈现于我们面前了。因了2008年的全面修缮,现在我们看到的“福海关”面目焕新,这座明黄色墙体,朱红色门窗的双层西洋建筑,一点也看不出岁月的烟尘。可你要知道,它已在此望断了百年来的烟云变幻。
1898年,清政府主动开放福建省福宁府三都澳,将三都澳内的三都岛正式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次年在三都岛上成立“福海关”,成为当时福建三大海关之一。这座“福海关”遗址则是当时福海关税务司公馆楼,占地500平方米。“福海关”设立后,先后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公司到此开办洋行。意大利设领事馆于此,一时商贾云集,这个小镇前所未有地喧嚣起来,“三都澳”也名扬四海,曾为大半个中国供应过“美孚石油”和其他日用品。
而此刻,“福海关”静静地雄踞在半山腰上,明艳的色彩在荒草遍野、树木横生的山野上显得那样突兀。大楼的门窗紧闭着,铁栅栏上栓着锁,有藤蔓弯弯曲曲地绕了上来。一切寂静无声,我却仿佛听到了百年前的汽笛穿越了时空依然在三都澳的海面上嘶鸣着。在这浸染着百年风霜的传奇的小镇上,怎能不让人神思恍惚。
走到边上,从这半山腰俯视,清朗的天空下,山海朗润,“海上浮城”渔排安卧,偶有快艇一掠而过,是一派的祥和静穆。再把目光往回收一点,就看到教堂的穹顶和修女院的屋瓦,一致的青灰色。它们与“福海关”遥相呼应,细述百年往事,成为三都澳早期开发开放的历史见证,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和近代建筑考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