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发现佛舍利
1968年12月,泾川县革委会主持新建的泾河大桥通车。1969年初,在桥北端铺设引桥土坡时,在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五队(耕地现属城关镇共池村一队,为省苗木试验基地)耕地动土时,发现了北周比丘慧明造佛舍利套函,套函由石函、大铜函、小铜函、硫璃瓶组成,硫璃瓶内有舍利数十粒,石函内有银质医用刀1把(一级文物) 、铜质医用刀1把(一级文物) 、白玉发钗1个(一级文物) 、金质发钗1个、铜质发钗10多个。 这一套文物和舍利现存市博物馆。
石函属青砂岩质。函体长方形,盝顶式盖,子母口扣合。石函外部立面有供养人、双狮等浮雕。阴刻楷书铭文96字。铭文如下:北周天和二年慧明造舍利石函
“真容虚寐妙惙疑神圣智无私言谈□绝然宝宁寺比丘慧明谨□衣钵之余仰为七世所生法界合识敬造石像一区琢磨已就莹芳殊丽虽不□氏见存与真踪无异籍此善□颠上来而外合国黎庶俱登正觉北周天和二年岁次丁亥八月庚子”
译文是:北周天和二年慧明造像舍利石函刻记
佛像栩栩如生,与释迦真容一般无二,此刻好象正在合目若寐,定神沉思。这是因为佛祖毕生致力于寻觅,探求众生生、死、苦、乐于之本源真谛,而将自身一切置之度外,这造型生动具体的再现了佛光普照四大部洲、佛法普渡一切众生的侧隐慈悲无与伦比的神圣庄严形象。泾川宝宁寺和尚慧明以对佛祖无比崇敬之情愫﹐发弘愿以已身之力敬造释迦宝像一尊(“仰为七世所生法界合识”,与本寺原供奉的释迦真身舍利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乃谨以化缘所得之钱物,除本人衣食外悉数献出为七世佛(据佛典《长阿含经》记载﹐佛性不灭,不堕轮回﹐世世转生,代代宏法至释迦,已历七世,乃成正果计﹐一世为毗婆尸佛,二世为尸弃佛,三世为毗舍婆佛;四世为拘留孙佛;五世为拘那舍牟尼佛;六世为迦叶佛;七世为释迦牟尼佛。故知七世佛即释迦牟尼,即中国俗称“如来佛”。 )造像,用以表达对释迦牟尼佛所立诸天法界四谛涅磐、(加为造集灭造﹐涅般是死的意思,)忍辱无诤、慈恕平等等教义合乎天道人心而倾服的归依之情愫。造像精琢细磨,仪表光莹,神彩飞扬,释迦圣容惟妙惟肖。虽非佛祖真身降临,但与我借真容不得并无二致。凭如此善果(慧明修成无量功德外),并希望我华夏举国黎民百姓得佛光普照皆成正果。
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岁次丁亥月庚子。
这就是说,在慧明造佛像之前,宝宁寺己供养着佛舍利。造像后 ,把造像过程刻记在“仰为七世所生法界合识” 的即宝宁寺供养佛舍利的石函上,与佛舍利石函一起传承,以实现“合国黎庶俱登正觉”之宏愿。
2005年发现石质佛像
2005年3月19 日下午,泾川县林业局在位于城关镇共池村一队的甘肃苗木试验基地开挖喷灌水管地沟时,出土石雕佛像一尊,佛像高1.8米,立式;肉髻、螺发、宽额、大耳垂肩、下颌略瘦、鼻宽、目细、面部慈祥,褒衣博带,长裙下垂,右手上举作施无畏印,左臂微曲.手握群带,腿部衣纹作弧形三道,显露腿部轮廓,有曹衣出水之感,赤足立于圆形莲台之上,下仃悱卯,底座遗失。综观佛像特征,面部没有北魏时期长方脸型特征,又无唐代丰满圆润的感觉,初步判断为北魏以后、唐代以前的造像,其时约在北周早期。 当时开挖的壕沟中,均有大量的建筑物构件,残砖断瓦随处可见。可以准确判断的有唐代手印砖,汉代绳纹板瓦,唐代仿纹大瓦,素面简瓦及有连续菱形图案的印纹砖,楔形砖残片。壕沟中多处出现白色页石墙基及散乱的砖块堆积。并发现壕沟底部有坚硬的土层。还在挖出的积土中发现宋代耀州瓷片和龙泉窑瓷片及新石器时代斜篮纹红陶片等物。这次施工开挖面积大,深度均在1米以下。地下遗物暴露清楚,对判断遗址的年代提供了办便,放眼望去,30多亩地面上,是因挖水渠而翻上来的松土,全呈黑色,和邻地动的黄土恰成对比。据刘玉林先生考证:
1.该遗址是建立在新石器时代、汉代遗址上的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遗址。
2.寺院的始建年代可在北魏晚期或北周,唐代有维修和扩建。
3.该遗址在1969年修建泾河大桥时出土过北周天和二年宝宁寺比丘惠明造舍利石函、铜函、铜匣、佛舍利的宝宁寺遗址内(现存市博物馆),石函上的纪年,寺名记载明确,这次又出土北周佛像,证明遗址就是北周时期的宝宁寺无疑。
4.宝宁寺遗址的规模宏大,东至公路以东、西至两棵白杨树,南北范围目前尚不清楚,都在已开挖的范围之外,总面积约达30亩。
5.据开挖显示的情况看,原遗址在地下保存情况较好,,这次喷灌工程开挖的深度已超过了遗址埋藏的深度。
6.宝宁寺与大云寺东西直线相距200米,大云寺在东北,宝宁寺在西南,中间仅隔泾镇公路。
经考证,以大云寺为中心.周围有北周宝宁寺、隋水泉寺、唐太阳寺、北魏王母宫石窟寺、北魏高峰寺。这次宝宁寺北周佛像出土,足以证明以佛祖舍利供养地大云寺为中心,泾川确是丝绸之路东段北路罕见的佛教文化圣地。在这之后,县博物馆职工在此遗址又发现北魏佛龛残部,供养人等雕像,有北魏典型风格,把宝宁寺历史推向了北魏。
泾川为什么在北周、隋朝有佛舍利?
泾川在北周、隋朝有佛舍利,都与隋文帝有关。
据《大藏经》载:隋文帝“其龙潜所经四十五州。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译文是:“隋文帝未当皇帝时,去过四十五州,同时都建了大兴国寺。凡有大兴国寺之州,隋文帝都去过” 。
泾川在北周、隋朝有佛舍利,因为北周、隋朝都在西安建都,泾州是京畿之地,因而泾州与北周、隋朝两个朝代的皇帝以及灭佛、兴佛的历史之缘就难解难分,充满戏剧性、必然性。首先是北周的创立者宇文泰在泾州发迹、谋划、托孤,建立了北周。二是慧明在宇文泰的四子宇文邕当皇帝时期在泾川宝宁寺造石函、供舍利、造佛像。造佛像7年后,武帝宇文邕灭佛(三武灭佛之一)。又一个7年后的公元581年,时任北周丞相的隋文帝接受了其外孙、北周静帝宇文阐的惮让,建立了隋朝,兴佛、给全国各州分舍利。
泾州为什么是宇文泰创立北周的发迹之地、谋划之地和托孤之地?因为安定郡是宇文泰的封地,宇文泰时任北魏丞相,封安定郡公爵位。永熙三年(公元534年)春,宇文泰在泾州以“言语”击败了欲谋反的北齐将军侯景,宇文泰被推为统帅。二是北魏大统十四年(公元548年)五月,宇文泰奉北魏太子西巡至泾州,痛下当皇帝之决心。三是恭帝三年(公元566)九月,宇文泰西巡遇疾,东至泾州,其弟宇文护赶到泾州,宇文泰托孤。十二月,宇文护拥宇文泰的三子宇文觉为天王,建国为北周。当时,隋文帝袭父杨忠爵位隋国公,伴在皇帝左右﹐隋文帝先后在北周明帝、武帝、宣帝时任柱国大将军、随州刺史、大司马,长女嫁北周宣帝为皇后,地位显赫。静帝时﹐隋文帝任宰相﹐总揽朝政,在这一时期﹐隋文帝来过泾州和泾州大兴国寺。
隋文帝经历了太多的杀戮,当皇帝后﹐结束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南北朝动乱﹐终于统一了中国。为保版图完整,“救护群生” 、“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共修福业,永作善因(诏书语)”,给全国各州分舍利,以文化人﹐也就是以“舍利文化”教化人民,保统一。用“舍利文化”如何能保版图完整呢?实质是佛经讲的“见舍利如见佛”, 人民见了舍利﹐如见了佛﹐就可以让佛随时给人民讲佛教讲的道理,佛教讲的道理的核心是“众生平等,慈悲为怀”。众生平等,就是一切生命平等,不能随便杀人;慈悲为怀﹐是教人人向善。人人不杀人、人人向善,就无战争,无战争国家就会永久统一。回顾历史﹐自隋文帝统一中国至今,版图一直完整。
泾州作为宇文泰的封地,又是宇文泰创立北周的发迹之地、谋划之地和托孤之地?在隋代以前供养佛舍利,与北周几位皇帝和身为北周宰相的隋文帝器重泾州有关。
1969年发现舍利石函,2005年发现佛像,都在宝宁寺原址。发现后,就地掩埋了原址,均未作深入考古发掘。期待未来对宝宁寺大遗址全面考古发掘后,会发现更多佛像、文物,对佛舍利来源等考证会有更多的证据。
【大地网责编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