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乐开篇
[导读] 由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推出的《明清进士书画艺术展》,于9月6日在北京国子监正式对外展出,展期两个月,于11月8日结束。此次展出的多达130件明清两代进士的书法绘画册页长卷等作品真迹,皆由山东聊城安继华先生所收藏。去年秋天,国子监曾推出安继华个人收藏“明清状元书画精品展”, 在京引起很大反响。许多参观者慕名前来,一睹当年状元的书画艺术才情,从中感悟他们博学善书的精神状态。
中国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至光绪31年(1905年),时间跨越1300年,有志功名报效国家者众,悬梁刺骨,唯问学识,考取功名,历朝历代,状元进士叠出。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 十分注重考生的书法修养,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考生因为书法不够优秀而错失状元的情况。在明清甚至出现了“馆阁体”这种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书写风格,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进士们不仅拥有极高的文化底蕴,同时在艺术修养上也往往出类拔萃。在考中功名之前,学子们一般都醉心于学业,在书法绘画领域不会倾注太多精力,多数人都是把书画当作是紧张学习之余的一种放松和消遣方式。而在考中功名之后,进士们便拥有了相对充裕的时间和更为广泛的学习机会,他们在文化和艺术上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仅明清两代就出现了大量在书法和绘画上达到较高造诣的进士。
由于朝代更迭,战争频繁,其中有大量的进士书画数度易手,流落于民间。此次在北京国子监举办的《明清进士书画艺术展》,其中的130件书画、手札、诗稿等精品,是由安继华先生从他所收藏的逾千件作品中甄选出来的,其中许多作品皆出自名家,如:明代进士吴宽;后期吴派书画创建人文徵明的曾孙文震孟;清代开国状元、名相傅以渐;康熙御点“字压天下”的状元邓钟岳;乾隆时期的刘墉,以及王宸、翁同龢、张之洞、李鸿章等。
作为书画界一代收藏家,安继华的祖上安德裕、安守亮父子先后中过状元。安继华对书画的收藏始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随着对前人书画的认识与感悟,开始有系统、分门别类地专注于对中国历史上状元、进士书画作品的收藏和整理。30多年来他不辞辛苦,四处奔波,承受着少有的心酸与艰难,至2012年,共收藏了明清时期进士名人书画作品近千余幅。
安继华回想自己的收藏经历,苦中作乐,有惊也有险。1998年的冬天,他听朋友介绍说在甘肃有人欲转让清代进士吴大澂作品,便连夜启程赶到天水。在收集到吴大澂的作品后准备翌日返回山东,却在当晚回旅馆的途中遭到抢劫,他和同伴的钱、手表、皮衣都被洗劫一空。在旅馆他们遇到了好心人找来了两件旧大衣御寒,万幸的是他们此行把吴大澂的四条幅带回了山东。
2010年夏天,安继华在青岛收购王宸的12条幅及老式桌椅,搭乘货车返回山东东阿,一路上小雨连绵不断,为保护这些宝贝,他坐在了货车后面,用雨衣紧紧裹好王宸的山水画,搂于怀里,不敢大意。因受风寒侵浸,归家后大病一场,住了十几天医院……安继华说:收藏状元和进士书画是我的最爱,这些宝贝就是我的魂。
收藏家安继华先生接受媒体采访
现场专家讲解
相关链接: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整整1300年。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和近11万名进士,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和科举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未参加过科举的是极少数。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上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魏晋以来,中央政府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期则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明朝的时候,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清代的科举制度基本延续了明代的规制,在雍正之前,一直分满、汉两榜取士,之后才实行满汉同榜考试。
严格地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两类。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武举制度是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除,历时1200年。其考试程序与文举基本一样,只是内容与时间的不同。
进士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以清代为例,通过院试考试的称之为秀才,秀才可以参加高一级别的考试——乡试;通过乡试的称之为举人,身为举人之后,就拥有了参加在国都举行的由礼部主持的会试;通过会试的称之为贡士,而贡士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通过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殿试,从而可以称之为进士。在殿试之后,皇帝会最终决定进士们的名次。进士分为三甲,一甲共有3人,依次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同时赐“进士及第”称号;二甲若干人,第一名称为传胪,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一般来说,每一科共有进士300人,他们之间互相称之为“同年”。乡试的第一名称之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称之为“会元”,如果能在三级考试中连续拿到第一名就被称为“连中三元”,纵观明清两代,也一共出现过4位“三元”,分别是明代的黄观、商辂和清代的钱棨、陈继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