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泗河(右一)、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夏和桃和英国女王大学骨科研究所李刚参观美国巴尔第摩肢体延长与重建中心时,与Dror. Paley教授在该医院手术室合影。
不久前,我在杭州举办了“伊里扎洛夫(Ilizarov)与骨重建”学习班。原先预定参加学习的学员有60人左右,但到会注册的竟有133人,实际到会听讲者达200多人,来自全国25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学员中85%都具有高级职称,其中一些还是著名大医院的骨科主任。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对伊里扎洛夫技术的引进、消化、提升与推广总算有了进展,骨科学界的部分医生终于看到了它的价值。
前苏联外科医生伊里扎洛夫教授创立的牵拉成组织(DH)理论,是20世纪生物学、外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之一。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伊里扎洛夫及其同道发明了能自由组合并安装成800多种构型的环形外固定器,形成了全新的微创骨科治疗技术体系,能够治疗传统骨科和高端技术难以治疗的骨科疑难杂症。
伊里扎洛夫技术1981年传到外科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欧洲,在创伤与矫形外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得到热情接纳,目前已有超过40个国家成立了伊里扎洛夫方法与应用研究学会。从此,延续140多年的传统骨外固定技术以崭新的面目步入现代的发展轨道。这一技术对骨科、手外科、颌面外科、小儿外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由于这一技术的使用,外科医生被迫多次检查患者,实际上帮助减少了并发症,增加了医患沟通的机会。
那么,从伊里扎洛夫教授身上,中国医学界应该反思什么?
他一生工作在偏远的、交通十分不便的西西贝利亚基层医院;他学历不高,从来没有到大医院进修学习过,更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却做出了影响世界的重大贡献,成为世界级的名医。
他在国际上的出名,乃至他的技术传播的耦合点,都是通过他治愈的病人。而这些病人又都是在各个大医院经多次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也就是说,对一名临床医生医德、医术的评价,就是看他能否诊断和治疗别人无法治疗的疾病,而不应过分关注所谓的学术职务高低、论文多寡。
他不会外语,甚至不会讲标准的俄语,却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是基层医院的一名临床医生,却被授予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还获得意大利、葡萄牙、古巴等7个国家授予的荣誉勋章。
1971年,在他51岁时,前苏联政府投巨资在库尔干市建立“国家伊里扎洛夫技术创伤与矫形科学研究中心”,中心归国家卫生部与社会保障部直属管理,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掌握伊里扎洛夫技术的骨科医生。一个大型的国有医学研究机构、专科性大学与附属医院,用发明该项技术医生的名字命名,足见对其的重视。
伊里扎洛夫技术在世界上传播后,欧洲、南北美洲国家及日本等反应积极,其主流骨科学术团体多次组织考察团,奔赴俄罗斯库尔干伊里扎洛夫技术中心进修,但中国骨科学界对此表现出难以理解的淡漠。直至2006年,也只有我这个工作在小医院的骨科医生前往学习过3次,2006年后又有两位骨科医生前去学习。
中国13亿人口,每年发生100万人次的创伤,有庞大的肢体残缺病人群体,特别需要这项简单、高效、价廉的骨科技术体系。也许是由于缺乏强大的器械厂商推动,或由于在治疗过程中很少需要昂贵的检查,更由于这一骨科治疗体系能够有效地改善下肢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与病理进程,延缓或避免实施人工关节置换的经济投入,它在中国的推广才会如此缓慢,而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秦泗河教授简介:
秦泗河,男,汉族,1951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五莲县高泽乡秦家庄。1973年毕业于山东潍坊医学院。现任北京市肢体残疾矫治中心主任,北京市朝阳区矫形外科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同济大学北京微创医院)矫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从事矫形外科工作30年,主持矫形骨科手术26000余例。其中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治疗16000多例,为世界之最。
一、学术界及社会兼职:
世界华裔骨科学会理事
国家肢残儿童扶贫医疗专家组成员
中华骨科学会微创骨科学组委员
中华骨科学会足踝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肢体伤残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伊里扎洛夫”研究与应用学会主任委员
国际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 总部在俄罗斯)中国组委员会主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中华骨科杂志》编委
《医学与哲学》杂志编委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委
《中华外科杂志》特邀审稿专家
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被泰山医学院、山东潍坊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与名誉教授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特聘专家顾问
二、获国家级荣誉:
先后获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卫生部授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总工会授予);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授予);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国家人事部授予);
1991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三、先后发表论文167余篇,主编专著7部,参编12余部,已获得1项国家级、4项省(市)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实用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