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楚简帛书在当代受到了各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从它出土以来,无论是史学界、文献界、语言界、考古界、文字学界、书法界还是其它学术界对其研究都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些地方还专门成立了楚简帛书研究会,就楚简帛书文字的考释、简文与相关文献的校勘、竹简各篇思想内容的阐述、竹简的形制等召开学术讲座,组织实地参观,举办专题展览等学术性活动,由楚简帛书引起的一些学术争鸣与思考也一直是国内外社科界关心的重要学术热点,是“简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对其作理性思考,期望与同仁们在相互启发中将思考引向深入。
[关键词] 楚简帛书 当下 书法创作影响 表现形态
楚简帛书的系列性出土,立刻在书法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楚系文字宽舒古朴,婉约流通,具有宏伟宏大之美,足称大篆的上乘之作,从文字意义上也如同中国文化追溯史,它与当下书法创作中“篆书回眸”(由秦篆转向关注秦以前篆书)、“隶书回望”(由汉隶转向关注汉简帛书)、“楷书回流”(由唐楷转向关注魏碑)中所形成的“新古典书风”一脉相承,如何认识楚简帛书在书法史中的意义,如何把握其构成特点进而丰富我们当下的书法创作,是将楚简帛书在书法层面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的关键。
一、楚简帛书的概念认识与书法史定位
1、楚简帛书的概念认识:“楚简帛书”这一概念涵盖了四个关键词,“楚”:给我们以明确的时间与空间概念,从时间上讲,楚系文字不仅包括春秋战国楚系文字,还包括秦、汉及以后,即整个楚地中心地带的发展时期出土的大量文物上的文字。从空间上讲,楚系文字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湖北湖南,但综合楚国悠久的历史来看,楚国在全盛期,其疆域覆盖过很多的省份:现在的河南、陕西、重庆局部,湖北、湖南、安徽全部,浙江、江苏大部,当时都在楚国的统治之下;“简”:战国至两汉期间真实手书墨迹的竹、木(如牍)制文字书写载体;“帛”:战国至两汉期间白色的丝织类文字书写载体,因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书”:一为表达文意内容的作为珍贵文物与有着重要史料价值的古代文书,一为表现书写艺术的古代书法文献。
2、楚简帛书的书法史定位:从以上的“解字”式的“说文”中,我们可以对简帛书的书法史定位便有了一种科学的认识:一、“楚简帛书”上的文字是中国书法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以竹木、缣帛类为载体的纸张未发明之前的真实手书墨迹,是文字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同当时官方铭刻体相比,这些出自民间普通人之手的墨迹,书写率意急就,自然流畅,字体、风格多种多样;二、“楚简帛书” 是从篆到隶,从古体向今体转变的时期,即“隶变” ,是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是我国文字结体大变革时期的重要书法实物文献,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秦汉之际文字的演进,为我国古文字资料增加了新的财富,对传承文化和推动字体演变都有重要意义;三、“楚简帛书”作为中国古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关键的链条,利用楚简帛书的研究成果推断西周或殷商文字有重要意义。在古文字的研究中,秦小篆以前的文字考释始终是个薄弱的环节,特别是春秋至秦汉期间的古文字,列国诸多且异形,又多变化不统一,史料也有限,而楚系文字的不断出土,填补了这段空白,利用楚简帛书的研究成果推断西周或殷商文字已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四、“楚简帛书”展示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书写方式与习惯表达,为我们体察先民日常的书写风貌提供了新的参照,拓宽了人们书法学习、创作的视野,为当代书法创作实践增添了新的资源,成为今天研究中国书法发展历史,丰富书法创作的重要资料。
二、楚简帛书的构成特点
1、笔法形式:重落轻收是楚简帛书的重要形式特点,虽然每一点画有大小、长扁、方圆、拙巧、奇正的差异,但重落轻收是共同的特征。从1933年至1938年安徽寿县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国青铜器,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发现的楚国帛书, 1987年湖北荆门包山、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的竹简等,我们都可清晰地寻绎到这种运笔的气息。因为重落轻收,笔画多呈首粗尾细的“松针形”或曰“鼠尾状”,因为属实用性书写,这种运笔也导致部分笔画简单粗率。
2、结构形式:楚简帛书结体扁平,欹斜,圆曲,与后世所出之秦篆大异其趣,而与后世之隶书非常相近,几乎可谓一脉传下,而这种结构形式特征与它的用笔、书写载体、书体过渡性都有关系。从用笔上看,为了追求书写的速度,点画直入直出,不做过多回锋或藏锋,书写中加强了点画的连贯性,点画映带中呈现出行草笔意,有的线条化曲为直,改垂为斜,点画奇异,轻松多变。有的书写率意,于漫不经心中见草法,于字形倾侧不定中求平衡。有的笔画以轻挑短顿,延展字尾,曲尽笔致,横画起笔重驻,收笔轻提,显现出“蚕头燕尾”的雏型;从书写载体上看,简牍的书写者由于受竹简较窄长的条件限制,文字只有写得密集紧凑,才能达到减少简牍的目的。所以,字形扁方,字距紧密,左收右放,竖捺欹斜舒展是简牍书法的主要艺术特征;从楚简帛书书体的过渡性来说,在结构中有篆书的圆转体势,也有隶书的扁平形态,产生了视觉上欹斜的结构特征。也因为这种书体的过渡性特征,在很长的时间内,对楚简帛书的书体归属问题也曾引起很大的争议,有人把它归属于篆书系列,称之为“楚篆”,有人将其归属为隶书系列,称之为“草隶”。从其结构形式与所处时代特征来说,楚简帛书是典型的楚国地方文字,体势类篆,但少数笔画带有隶书的风格,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隶书,应为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书体,学术界较多的倾向归于“大篆”系列。
3、空间形式:空间形式也谓章法形式,因为楚简帛书受竹、木片与缣帛丝织品的载体限制,文字排叠与多竖成行,横无列,章法上拉大字距,摇曳多姿之态跃然简上,显得波谲云诡,美不胜收,文字形貌与点画在局促的空间内尽量向下延展,只能这样才能将文字点画与偏旁部首表达完整,这在竹简、木椟里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大部分文字点画受竹简木椟片的宽度限制,横向冲击竹简木椟片的实物空间,产生了一种切割与张力的效果,这种效果被当代的书法作者巧妙借用施之于其他书体的创作,特别在现代刻字作品中,几乎每件作品都有点画冲破字幅边界,成为一种基本的技法手段。
4、字势形式:楚简帛书文字常作右上昂起之状,是楚简帛书字势的主要特色,这种字势打破了正书传统的方方正正,以从左下到右上昂起的平行四边形体势让我们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动荡,心理上也产生节律性的运动,这种体势开拓了篆书创作的传统空间,值得我们借鉴。
三、楚简帛书在书法创作中的形态表达与走向
1、淳古类表达:楚简帛书总体看来是一种淳朴古厚类书体,因楚简帛书在更多的实用层面上一直将其视为“俗体”,没有纳入“官体”,这些出于民间书佐之手的文书多诡秘狞厉、平实质朴,甚至有些点画还存粗率之气。作为一种篆、隶转变过程中的书体样式,楚系文字一出土,便很快成为当代书法家取法的资源。在创作过程中,楚简帛书呈溢出的奇肆雄浑、恣情挥洒充分地表达出来,并以现代笔墨技巧对楚简帛书线条作艺术、雅化处理,此为楚简帛书在书法创作形态表达中的一类走向。
2、灵秀类表达:今人以纸质替代简帛进行楚系文字书法创作,材质的变化与审美的多样让我们创作思路与空间更加广阔,对楚简帛书进行灵秀类书写就是这种表达方式的一种体现,书法创作者充分发挥楚简帛书点画与结构流动、跌宕的特点,将文字形态所呈现出来的韵律充分展示出来,作品纤媚巧练,字字如珠玑散陈玉盘,予人以空灵古秀的艺术感受,此为楚简帛书法创作形态表达中的第二类走向。
3、草情行意类表达:既将楚简帛书点画线条以草书、行书的笔意将其连续起来,在笔势迎来送往中表达作者的情感诉求。这种正书草书化、行书化的表达,使楚简帛书的艺术性创作又多了一个空间,丰富了楚简帛书法创作的技法手段,此为楚简帛书法创作形态表达的第三类走向。
4、其它书体拟楚简帛书体势所作的笔意表达:走进当下的书法展厅,翻阅当下的书法报刊杂志及书法作品集,我们随时可以看到不少秦篆汉隶作品或借鉴楚简帛书体势,或拟楚简帛书笔意进行创作,虽然结构形式不同,但风格却趋于一致。抛开文字学的角度,单从书法创作规律来说,此不失为楚简帛书法创作形态表达的另一类走向。
当然,楚简帛书在当下的书法创作形态表达与走向远不止以上四类,但从大的风格来说,基本在此框架内,即为另类,法也大抵如斯。
四、楚简帛书在篆刻创作中的形态表达与走向
1、楚简帛书文字入印丰富了当代篆刻创作:中国篆刻由实用走向艺术以来,“以书入印”成为创作中的另一种印式,特别是以自己熟悉的风格与书体,在自己的篆刻作品中形成面貌尤为书界所称道,如我们熟悉的篆刻家邓石如、吴昌硕、吴让之、齐白石等,他们的书风即印风,印风即书风。最先将楚简帛书入印的一批书法作者大多是善写楚简帛书的行家里手,当他们沉浸于这种古肆浪漫的书写时,萌发了“以书入印”的念想儿,成了将楚系文字入印的发轫者。而楚简帛书入印有两大先天优势,一是楚简帛书体势更类篆,与秦玺、汉印、流派印有共同的“以篆为主”的属性;二是楚简帛书收放自如,体势诡谲,“印化”灵活。基于这些优势,楚简帛书丰富了当代篆刻创作,是当代篆刻创作中的一抹好风景。
2、楚简帛书丰富了篆刻边款创作:当篆刻家赵之谦将魏碑文字镌入篆刻边款的落刀刹那间,赵之谦同时将名字刻入了中国篆刻史的边款史,从这个意义上说,伟大的艺术成就有时来源于我们瞬间的构想与判断。楚简帛书入篆刻边款同样有这样的意义,它冲破了以“倒丁型”为主流边款的沉闷,丰富了篆刻边款的形式。
3、楚简帛书影响了其它入印文字的体势:这有些类似于前文提到的“其它书体拟楚简帛书体势所作的笔意表达”,即传统的入印文字(如大篆、小篆)借鉴楚简帛书恣情怡性的欹侧体势,强化了入印文字的动感,充分借鉴其形态变化多样的特点,开掘了大写意印风新的风格空间,与书写借鉴所不同的是,此种借鉴以笔势、字势为主,点画形态居其次,这也是因势利导,各取所需。
五、楚简帛书在当下书法创作中为什么会“流行”
1、楚简帛书是书法创作中的新资源:“春秋末至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学术史、文化史最辉煌的时代之一,而且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奠立基础的所谓枢纽时代,最重要的经书典籍即产生在此时。然而,由于秦代焚书的劫难,经过历世沧桑的曲折,大量的书籍不幸散佚,多数甚至荡然无存,有的在传流过程中失去本来面目,遭到怀疑否定,古代的学术文化真相在明昧之间”。①从楚简帛书的文史背景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楚简帛书从内容上对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文史是一种补遗,从书写遗迹上对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书法是一种补充,这是一种新的书法资源,新的文化资源总会被人关注,这是楚简帛书在当下书法创作中的“物质”基础。
2、楚简帛书文字是战国及两汉时期的真实手书墨迹,与同时代的碑拓在用笔、结构上可相互参照:楚系文字不仅包括春秋战国楚系文字,还包括秦、汉及以后,即整个楚地中心地带的发展时期出土的大量文物上的文字,这在前文已作定义。书法以用笔为上,这是历代书家所倡导的,在楚简帛书未大量出土前,我们学习战国及两汉时期的书法主要靠碑拓,碑拓由于刻工的精细程度不同,点画、结构甚至章法都会失真,关于用笔,只能靠揣摩,而楚简帛书的出现,让我们得以亲眼目睹两千年前先人的真实书写状态,弥补了我们对前人的书法遗迹只见结构不风笔法的缺憾。
3、楚简帛书提供了一种新的用笔风格:楚简帛书用笔不假雕饰,流畅率真,横向笔画多表现为起笔粗重收笔轻细,不少笔画显出隶书形态,纵向则尽量紧缩以省空间,其线条充实,圆笔为主,粗细不均,或正或欹,轻重徐疾,和谐一体,同一字点画数量常常多变而不拘。“战国时期的楚国,已经形成了有别于中原各国的文化体系,楚地辽阔,由很多方国组成的共同体,楚文化在华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南方苗、彝等各族文化的因素,所以楚文化充满浪漫激情的活力,这种活力在注入到文字和书法中,造就了风格迥异于中原的楚国文字与书法”。②可以看出,楚简帛文字底蕴深厚,其墨迹对当代书法创作的用笔有很大的启发性,特别是研究战国文字的书写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用笔风格,对丰富今天的创作技法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这是楚简帛书在当下书法创作的“本质”因素。
4、楚简帛书在书体演变中植“根”深厚,是文字探源的极佳文本:从当代书法创作的环境来说,书法“寻根热”、“民风热”催生了楚简帛书风的流行。“近人习书,先是揣摩历代名家墨宝,再是寻觅汉魏碑帖,朝夕临池,后又溯本求源,效法商周金文,以求个中三昧。”③此即为书法的“寻根”意识,这种寻根意识在当代书法创作中表现为“寻根热”,即篆书创作由书法热初期的千军万马写秦篆转向写汉篆、楚篆、甲金文等;隶书创作由书法热初期的千军万马写汉隶转向写汉简帛书等。同时,随着“寻根热”的兴起,书坛掀起了“民风热”,即关注历朝书法的民间性书写,在这两种大的背景下,楚简帛书受到书坛的注目并流行起来理所当然。
5、楚简帛书形体结构诡谲,形式感强:当下的书法创作由传统的“案上观”转为展厅的“壁上观”,“展厅、展览”是其时代特征。在这种书法审美趋向的导引下,当下的书法创作更注重作品的形式设计,在注重书法技法精到的同时,注重作品的“面子”,愚称之为“主题创作”(笔者有专文论述),而楚简帛书的出现,以奇肆的结构,浑古的面貌深深适合了这种审美趣味,在书法创作中成为取法的对象,自然而然。
六、楚简帛书在书法层面如何进一步高扬
1、加强对楚简帛书的文本研究:无论是早已出土的还是新出土的楚简帛书,仍有许多文本不能全部释读,作为世界上早期的原装书,这些文本或为当时的政治学、哲学著作,或为遣策、卜筮类书籍,文本的释读成果不仅对古代文化研究发挥巨大的作用,更会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不可否定,在当下的楚简帛书法创作中,因为楚简帛书可释读的文本有限,所以很少有完全以楚简帛书创作的书法作品,许多作品在创作中如遇到楚简帛书没有文字,只好以楚以前的文字,如甲金文字代替,并且还要做笔意的转化,谓之“拟楚简帛书意书之”。当然,在楚简帛书的释读上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学术力量,加强科研攻关,为楚简帛书的光大不遗余力。
2、加强楚简帛书所创作风格的多元化研究:学习楚简帛书的人在当下越来越多,但风格相对单一,其风格主要在潜层上做形态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将楚简帛书与秦篆与汉隶“互通”,特别当下的隶书创作追求“金属质感,碑简意趣”,整个基调形成汉隶与简书的结合体,表达碑之静穆,简之动势,让人从中领略到书法的情韵与诗意。精神层面的风格多元化还需进一步提升,作品中既要强调师承性,还要强调创新性,还能够与时俱进,与古人与时人拉开距离,如秀丽一路,在精神层面的多元化还可表现为秀灵、秀逸、秀挺、秀润等,如果说形态多元与表现是表面的,短暂的,那么精神层面的多元表现则是内在的、恒久的,作为有志于楚简帛书法创作与研究的书法人,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创作胆魄与学术胆略。
3、加强楚简帛书的“比较”研究:楚简帛书以它承上启下的书史地位与联系篆隶的桥梁纽带,在中国书法史上必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章,仅从书法学的角度,就可以做许多“比较”研究,如楚简帛书书与东周列国文字形体特征的差别与联系;楚简帛书在书法演变中的形式变化与承前启后形式对接;楚文字与中原文字的比较;楚简帛书法历史分期与风格的分析等,这都是可以在比较中廊清我们对楚简帛书法创作中的一些模糊性认识,做好楚简帛书的“比较”研究,对我们当下的书法创作大有获益。
4、加强楚简帛书学术专著及书法文本的出版:“随着简牍、帛书在全国各地不断出土,简帛学获得长足发展。近几十年来,大陆及港台已发现与整理敦煌汉简、楼兰和尼雅文书、武威汉简、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睡虎地秦简、阜阳汉简、张家山汉简、尹湾汉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走马楼吴简等几十种,出现了一批批对汉简帛研究的高水平学术论著,为楚文化研究和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文物资料。”④实践证明,任何一种学术要成为“显学”,必须加强出版工作,它对于这门学术的普及与提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不断推进楚简帛书的学术研究与创作,拯救和深层次挖掘楚简帛书艺术资源是推动当下楚简帛书法创作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举措,我们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深入传统,不停开拓创新,迎接楚简帛书法创作与研究的光明前景。
注释:
①李学勤,《郭店楚简文字编》(序言第4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②《简帛书法选》编辑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本第65页),文物出生社,2002年10月第1版。
③李建毛,《承前启后、开拓创新——<楚汉简帛书法述评>》 ( 李正光、郑曙斌、喻燕姣、曹学群编《楚汉简帛书典》),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8年1月第1版。
④于振波,《三十年大陆及港台简帛发现、整理与研究综述》(《南都学坛》2002年第1期)。
【责编曹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