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TOP

笔法取势
来源:行中国看天下  作者:责编李坤禧 【 】  2013-11-15


    蔡邕《九势》云: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
    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券。
    “势”在书学中至为重要。魏晋书论中,有蔡邕《九势》、卫恒《四体书势》、索靖《草书势》,以及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等,虽多见“势”字,实似一种文体之名,与“状”类似,形容、描述之意也。然而现在我们说的势,首先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毫无疑问,来于“形”;有形必有势;而势有大小轻重缓急之别,书法中的势是运动感、力量感、节奏感。而运动感、力量感、节奏感,生于“法”;合乎笔法之书,才会产生有审美意义的运动感、力量感、节奏感。李剑舟在《基础书法学》中曾说:“长者流,短者稳,肥者实,瘦者韧,方者刚,圆者柔,燥者涩,润者滑,藏者劲,露者妍,浓者庄,淡者活,这种种的形态和种种的势,无不导源于正侧、提按、疾徐、折转、顺逆等笔法。”“形”、“势”如刃之与利,二者不可分割。
    一般来说,运动感,求疾速。生长、运动是生命的特征,疾速运动则是生命力强的表现。所以,疾速是势的表现。孙过庭《书谱》说:“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张怀瓘《文字论》说:“气势生乎流变,精魄出于锋芒。”苏轼说:“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总之,字须求速。在瞬息万变中,展示生命之美。然而,求速并不是不计其他,一味求速。流星倏忽,不见其力;泡沫乍破,难睹其美。笔法中必于迟中见速,于速中见迟,才能在运动感的同时,有力量感和节奏感,总之曰有生命感。王羲之说要“十迟五急”,自是中肯之论。姜夔《续书谱》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必先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专务速”,唯见其浮飘,不见其力量,所以失势。比如车船运行,固求迅速,然而必在档位、必有制动,才有实际意义,否则脱档不能运行,而制动失灵,只能酿成事故而已。怀素《自叙帖》大概是最疾速的作品了,前人有“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描述,然而处处得力得势,在疾速的动行中,始终保持着精微,这就是“法”的底线。“法”的作用当然本质上是要求迟、要求精细的,在这一严格限制之下,才会有疾速的审美意义。至于法度如何限制,又如何保障,实际上已见前述。笔法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项项孤立的条文。如果不避绕舌,可以简述如:一要不露尖,露尖则支离;二要转折得宜,使节节得力;三要收束停当,气息不断;四要回环鼓荡,饱满浑厚,等等不一而足,自有言所不尽,全靠学者体悟。总而言之,不浮滑的疾速,才能不失势,才有意义。
     物理学中的势,往往是相对位置改变形成的。在重力作用下,相对位置高者有势;在弹性作用下,常态位置改变者有势。书法中的布白之妙,位置之巧,本质上也是营造其势、彰显其势。郁锡璜《餐霞书话》云:“尝观蛇之噬人也,必先弯曲其首;猫之捕鼠也,必先俯伏其身;无它,蓄势焉耳。故书家于临池时,笔酣墨饱,鼓其腰,弯其背,以蓄其势。蓄势间,不假思索,一若已将通幅章法安排妥帖,然后握管疾书,如三峡下水之舟,一帆风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也。”写字,小到点画,大到篇章,皆是一张一弛,一呼一吸,不断地蓄势、发力,蓄势、发力……字才能活活有生气。而每一次蓄势、发力,都是法的体现。所谓法者,也正是不如此不能蓄势发力,积久成律而形成的。力量感的积蓄和暴发,就“形”而看,无外乎顺逆。顺其势,则如飞流直下,一泻千里。前人有云:“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真则字终意不终,草则行尽势不尽,其得书之趣矣。”字终意不终,行尽势不尽,说的正是连续性。又有“一笔书”的说法,张怀瓘《书断》称:“伯英章草,学崔、杜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张芝书迹不多,而王献之可视为是最早探索“一笔书”者。以《鸭头丸帖》、《十二月帖》来看,差不多就是“一笔书”,而能做到“气候通其隔行”的。顺势连属中,牵丝为常用的方法。如《十二月帖》中“复不得相未复”等字,字字相连。《中秋帖》即为米芾选临此帖而成,也强调了这种牵丝映带。如果对比二者,似觉《中秋帖》有些像是一路花拳,其力量感逊于《十二月帖》。这说明米芾虽然笔法纯熟,然则力量蕴蓄及暴发上,都是逊于王献之的。他在运用牵丝时,没有充分创造牵丝的条件,使牵丝有充足的理由和根据。而这充足的理由和根据,就从“逆”中来,由手势造成的力量感而来。比如两帖中的“人何”二字,《十二月帖》“人”字两笔,直曲对比,且捺画弧度大而开张之势强;捺画极力外拓之后,“何”字首笔斜势承接;“何”字末笔,仍极力外撑,使中宫鼓荡。相比之下,《中秋帖》手势无此丰富,字的动势也明显不足。这于点画,则是势之大小;于内心,则是风度、气象之别。高华的气度与微妙的笔法就是这样二而为一的,因此,斤斤于点画之间,即使临摹功夫如何超群,也写不出真正精微的字,也不能真正体现精微的笔法。而精神、气度与法度相融的结果,就是经典,就是笔法。王澍《论书剩语》中有两段话,可以参看回味:
    束腾天潜渊之势于毫忽之间,乃能纵横潇洒,不主故常,自成变化。然正须笔笔从规矩中出,深谨之至,奇荡自生,故知奇正两端,实惟一局。
     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去来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端倪矣。
     形既能连,当然也就能断,所以有“笔断意连”之说。古人说“笔不周而意周”、“状若断而还连”,即不以牵丝映带为能事,而仍然有连属之意,盖有形即有势,笔势不仅存在于行草之中,而是存在于任何书体、任何字体之中。字字独立,又相互之间顾盼生情,浑若天成的作品,其内部当然充满着势。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恐怕还是以《兰亭序》为最,享有“天下第一行书”之名,是符其实的。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云:
    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所谓“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当然要“皆入法则”才有价值,而其法则,就是笔势。笔势不仅表现为书写顺序的前后呼应,还表现为手势的合乎生理,还表现为点画、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及运动趋势。在笔势的作用下,每一笔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一方面每一点画有自己的完备性;另一方面,所有的点画,形成一个整体。如果隔断这种联系,也便失势,失势也就无力量感、无运动感、无生命感。所以“算子”之书,即匠人之书,不足为贵。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一般来说,铭石之书,字字独立,而且多有界格,似乎相互间的联系不太紧密,其实不然。即使按界格书写,挥运之间,仍然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我们在看碑帖拓片时,如果只看剪帖本或局部本,往往体会不到字间、行间的联系,误认为字帖只是“字”好,只有看整拓,才能在章法之妙中,体会字间的顾盼。再如对联,一般也是字字独立,但一副好联,务必字间联系紧密,挪移不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若可任意替换,只是集联而已。即使集字作品,也有笔势问题。集得好,浑如作者手书;集得不好,则了无生气。《怀仁集王圣教序》之所以是集字的无上神品,不仅因为王羲之的高妙,也在于集字者的苦心经营,从而如同王羲之亲书一般。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中的对比因素,皆可以理解为节奏感,而势,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指节奏。前文曾经说到,古代文体中的“势”意近乎“状”,因而可描述一切形,那么一切形又即是一切势,所以势是无处不在的。轻重、浓淡、干湿、连断等等,形成相对关系,自有势焉。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说“有钱有势”,有钱与无钱、官大与官小,形成相对关系,势就很明显了。当官的见到上峰,行走则小步而趋,说话则音低而柔,目光则甜而下垂;而见到下级,行走则直着关节、突着腰,说话则斩钉截铁或语重心长,目光则或圆瞪或斜睨,两相对比,简直令人笑煞。其原因,也是相对关系形成的势使然耳。男子的生殖器,古代也叫势;阉割有一种最简捷的办法,就是去势。说到此处,顿悟所谓有钱有势之势,鸟也。跑题打住。
     天崩地裂,山呼海啸,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一种势;溪流淙淙,小草萌发,蚂蚁梳理它的触须,也是一种势。泛泛观之,前者远胜于后者,入其微,察其细,则知并无分别。书法所以表现者,也只在当下、只在目前,有什么样的感觉,就写什么样的字,也便是得势得力了。倘使只知重、拙、疾、大,而不知轻、灵、缓、微,便是鼓努为力,看似惊人,实为空怯;反之,则是畏首畏尾,委琐扭捏。离开真性情,必失势。
      因而,尽势尽力,不是声嘶力竭,而是留有余地。有大力者,举重若轻;力不足者,动静失控。米芾《海岳名言》论写大字云:“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写小字,则力有裕余,才能“锋势备全”,此正留有余地,含蓄之意也。陈献章的话更明白一些:
     予书每于动上求静,放而不放,留而不留,此吾所以妙乎动也。得志弗惊,厄而不忧,此吾所以保乎静也。法而不囿,肆而不流,拙而愈巧,刚而能柔;形立而势奔焉,意足而奇溢焉,以正吾心,以陶吾情,以调吾性,吾所以游于艺也。
     “放而不放,留而不留”,言书也;“得志弗惊,厄而不忧”又不仅言书也。心性进一层,书道方能进一层,所以书如其人,岂泛泛而言者乎。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临帖的精要 下一篇书道——书法用笔用墨的细节

大地视频

《心经》

看天下热点

图文朗解